《梦溪笔谈》最古版本出自茶陵东山书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说到《梦溪笔谈》,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它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综合性笔记体科学巨著。

    沈括博学多才,史称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历法、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述。”《梦溪笔谈》系其一生学识、见闻之精粹。因成书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巨著,记录了许多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如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喻皓的建筑技术、陕北鄜延境内的石油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梦溪笔谈》,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刊梦溪笔谈》,所出之处在茶陵县腰陂镇东山村。

    东山村在历史上有过一座书院名为东山书院,书院由陈仁子创办。陈仁子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以漕举第一名而授登仕郎。南宋亡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故里,在腰陂东山,罄其家产,修建了东山书院。此后,陈仁子在东山书院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

    在陈仁子的努力下,东山书院成为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也是元代著名私家刻书坊之一。

    据茶陵地方志及陈氏族谱等史料记载,东山书院坐落在东山大塘界上,坐北朝南,占地广阔,陈仁子亲笔书写了“东山书院”牌匾,并撰对联,上联是“万世纲常第”,下联为“六经道义门”。

    为鼓励书院的学生发奋读书,书院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上中下三等给予奖励。东山书院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比如陈仁子的子侄宪孔、宗孔、容孔三人,都成了饱学之士。陈仁子的外甥谭绍烈,经荐举入仕后,官至泉州巡察使。

    东山书院更重要的贡献是刻印图书、传承文化。为此,陈仁子耗费巨资,常年雇用刻工数十人,刊印了包括陈仁子本人的著述在内的大量书籍,其中,《增补六臣注文选》《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唐史卮言》诸书被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

    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很多书籍甚至成为历代朝廷内阁的藏书,称之为“茶陵本”。东山书院的图书刻印开一时之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朝,茶陵刻印图书蔚然成风,茶陵与长沙、宝庆(今邵阳)并称湖南三大刻书中心,即茶陵为全省私刻中心,长沙为全省官刻中心,宝庆为全省坊刻(商业性)中心。

    东山书院所刻印的《梦溪笔谈》,成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现存《梦溪笔谈》最古版本。此书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独具特色。尽管传世700多年,该书仍宛如新印,为海内孤本。

    此书本是元代宫廷藏书,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得之,贻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先后为汪士钟、松江韩氏收藏,到了民国年间,被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

    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的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引起学术界关注。周恩来得知后,为避免这批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拨出购书专款购回,一时传为书林佳话。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