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钟芳杰)高考既是对文化知识的考查,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距离高考不过几天,考生的心理状态显得格外重要。对此,市八中心理老师兰卓玉给考生们准备了几点“秘籍”。
兰卓玉老师表示,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考试。可努力争取成功,而不必把它当成命运决战。要对自己本身有个正确的估计,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去追求一个很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应保持镇定,让自己的情绪平缓下来。高考70%是考实力,20%是考心理素质,还有10%是机遇和运气。
那么既然已很难靠临阵磨枪提高学习成绩了,那么不如多给自己一点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情绪稳定,学习的记忆力、思维力才会得到充分的输出,有助于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每个生命活动都有一个周期性变化,考试也一样。
高三复习阶段,有些同学习惯夜间学习,那时夜间的思维最活跃,效率很高。但考试前,同学们一定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活跃时间段调节得和高考时间一致。
还有些学生在考前一周拼命熬夜复习,生怕会漏掉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一遍遍小心翼翼地检查,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然而,这恰恰是在和考试争夺自己的竞技状态。有的学生因为考前几天太“拼命”,提前将自己的竞技状态提升到高峰,但真正到了考试那天就会发现体力不支。
同学们在考前应该学会适当地放松,但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把放松自己变成放纵自己,譬如长时间从事体育活动或整日游乐。放松仅仅是相对于平时紧张的准备而言,这几天考生最好保持良好的作息,通过完成一次系统的复习,逐渐提升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