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坤所在的龙舟队。
◀殷水安组建的龙舟队。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蓉
端午至,龙舟来。
划龙舟,这项承载着古老文化与力道、激情的传统运动,时至今日仍是不少人的心头爱。在天元区群丰镇,这个依江而生的乡镇里,就有一群热爱这项传统运动的人,他们年龄有老有少,都因心中的热爱而走到一起,有的人将划龙舟做成了一项“事业”,有的人将划龙舟当作“终身挚爱”。近日,记者走进这群龙舟“摆渡人”,倾听他们与龙舟的故事。
敬重,让他矢志不渝
“预备——”随着教练一声号令,龙舟队员举桨过头,收到“出发”指令时,瞬间激情澎湃,随着鼓点奋力划桨,手中上下摆动的桨让龙舟如离弦之箭,轻快地掠过水面,激起水花四溅。
这是株洲市悠移庄园龙舟队近日训练的一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龙舟赛已连续两年被取消,龙舟队也进入“休息”状态。但这并没有阻挡大家对龙舟的热爱,每至端午,他们依旧会聚在一起,感受划龙舟的速度与激情。
牵头组织训练者叫殷水安。作为株洲市民间龙舟龙灯协会会长、悠移庄园龙舟队创始人,“70后”的他是最资深的划龙舟爱好者。
群丰镇依傍湘江,划龙舟的传统也延续多年,很多村民都是划龙舟的好手。耳濡目染,殷水安从小就迷上划龙舟。
“我们从小住在水边,对龙舟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对于水乡的孩子而言,唯一的兴趣爱好便是划龙舟、追龙舟。”他说,12岁那年,他甚至独自一人跑到岳阳洞庭湖看划龙舟。
20岁那年,殷水安接过父辈的“衣钵”,成为群丰镇湘云社区龙舟队的一名划手,开始出战各种龙舟比赛。从划手、舵手到鼓手,一路走来,他最终修炼成了一名“多面手”。后来他又组建了“株洲市悠移庄园龙舟队”,经常率队到全国参加各种龙舟赛事,代表株洲拿了不少荣誉,比如2006年在郑州举办的全国龙舟邀请赛获得第一名,2016年在湖南省第三届群众性龙舟赛上获总成绩第一名等。
在他看来,划龙舟是特别好的一项运动:“不管是原本就性格内向的人,还是遇到心情郁闷的时候,随着鼓点和口号,吼一嗓子,什么郁气都消散了,神清气爽。”
除了比赛,他更想把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龙舟赛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划龙舟时,队伍由鼓手、划手和舵手三部分组成,22人的队伍,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形成了一种龙舟精神。“这是一种同心协力,激流勇进的精神,是一种吃苦耐劳,奋发向前的精神,是一种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精神。”殷水安说,“这种精神不可丢,这项传统运动不能丢,需要传承下去。”
为此,2012年,他牵头成立株洲市民间龙舟龙灯协会,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下,我市一度隐迹的龙舟队又陆续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中。
如今,株洲市有悠移庄园龙舟队、湘云社区龙舟队、长岭社区龙舟队、象石村龙舟队等多支龙舟队,队伍越来越庞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上至“70后”,下到“00后”,都开始喜欢上划龙舟这项传统运动。
热爱,让他们聚在一起
“80后”罗邓和“90后”杨运坤便是龙舟队伍里的“年轻血液”。
“我对龙舟有一种特殊感情。”从曾祖父那辈开始到罗邓,他家划龙舟传统已传了四代,都是担当“舵手”一职。在他印象中,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后,镇里都会举行赛龙舟。“赢家吃包子,输家吃黄瓜蒂。岸上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他说,不知从何时起,划龙舟这项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忘,
“端午节的传统项目不见了,气氛也淡了,以前的龙舟都落上了灰尘。”罗邓和杨运坤表示,直到后来殷水安组建龙舟队,成立龙舟协会,他们才重新找回了儿时的热爱。
作为舵手,罗邓坐在龙舟尾部,负责掌控龙舟的前进方向。“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一样,如果舵手发生失误,还可能造成撞船事件。”他说,龙舟比赛中,舵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航向正确和船身平稳。
“要注意观察水花和水流,避开风浪和急流,这样龙舟才能稳。”老舵手父亲时常给罗邓传授经验。
作为划手的杨运坤,则负责坐在船体中央,充当整个龙舟的动力来源。在比赛开始时,只负责卖力气,跟着鼓点节奏,齐心合力往前划舟。1米76的大高个配上80公斤的体重,杨运坤在队里是一名优质划手。“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龙舟赛被按下‘暂停键’,内心很遗憾,但只要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划龙舟,我们愿意做这项传统运动的接力者。”罗邓和杨运坤皆表示。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