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株洲市湘剧团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湘剧《拜月记》演出剧照。

    牛八

    一提到湖南地方戏,就使人想到花鼓戏,其实,湘剧也是湖南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湘剧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记载。湘剧的一个特点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来演唱。湘剧的唱腔很美,其中高腔中的“一唱众和”是其特色。即台上演员唱到某些高潮处时,有后台众演员帮腔(合唱)。儿时看过湘剧高腔《追鱼》和湘剧拍成的电影《拜月记》,至今还有印象。

    株洲原来曾有过一个湘剧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株洲建市后一直没有专业的剧团。1956年向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调一个剧团来株,并选中了长沙艺文湘剧团。长沙艺文湘剧团由著名湘剧老生刘艳玉(1918年-1990年,原名朱福喜)于解放后组建,是当时长沙五大湘剧团之一。同年6月,长沙艺文湘剧团在株洲落户,改名为株洲市艺文湘剧团,刘艳玉任团长(直至1964年调省戏剧学校任教)。1959年改名为株洲市湘剧团,此时有演员68人。

    株洲市湘剧团的主要驻地剧场为株洲解放剧院,即原人民电影院(现九天国际处)正对面。解放剧院是1952年由私人集资修建,剧场内观众的座位是木制靠背长条椅。靠背上方木板上等距挖有圆孔,用来放茶杯。票房收入由剧团和剧院双方分账。1957年,湘剧团演出的湘剧《羊肚记》在全省戏曲汇报演出中获得三等奖。到文革前夕,因中央号召大演革命现代戏,全部湘剧古装传统剧目被停演,剧团开始排演现代戏。

    1970年市歌舞剧团、湘剧团与花鼓剧团合并成立市文艺工作团,湘剧团和花鼓剧团的人员组成花鼓戏队。“一团怎容两戏”,从此,湘剧演员被迫改行唱花鼓戏。初始,许多湘剧演员唱的花鼓戏都有湘剧腔。1979年市文工团撤销时,市湘剧团不再恢复。算来,株洲市湘剧团只生存了14年。

    我儿时住在栗树山小学,学校食堂杂物间的后窗户正对解放戏院舞台后侧的窗户,相距不到两米。我们几个小屁孩经常在晚上戏院有演出时爬到食堂杂物间的后窗上。尽管不能看到舞台上的表演,但能够清楚地听到鼓乐声和湘剧高腔。并不时能清楚地从窗口看见上下场的穿着戏装的演员匆匆经过,这倒是买了戏票坐在戏院里的人所看不到的一面。有时也能看到一些演员在后台比划,或许是消除上台前的紧张,或是“临时抱佛脚”地练着吧。尤其是有帮腔时,有的演员心不在焉地唱,有的口在唱,手在干别的事。这些剧场观众看不到的有些搞笑的场面,常被我们偷窥到。

    那几年,正经买戏票进解放戏院看湘剧的机会好像一次也没有。一来父母不太喜欢湘剧,二来也舍不得拿有限的工资来给我们买戏票。但我们就是这样,靠爬窗户经常蹭听湘剧,也使我喜欢上湘剧高腔。文革中排演过湘剧《沙家浜》,郭建光的唱腔我也能唱上几段。

    株洲市湘剧团已成为历史,株洲人要想欣赏到湘剧,可以到长沙或茶陵,现在茶陵县湘剧团是全省仅剩的几个湘剧团之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