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张希云悉心照顾着5个孩子。 记者/谢嘉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谢嘉 通讯员/黄婷
“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我们夫妻最大的心愿。”“六一”来了,株洲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的张希云妈妈,为了让五个“儿女”度过一个难忘的儿童节,提前数天就准备好了孩子们的新衣。
“类家庭”,顾名思义,就是类似于家庭。自2012年起,株洲市儿童福利院累计聘请了10对夫妇,让80余名孤残儿童拥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和温暖的“家”。
一家七口,模拟家庭
福利院“类家庭”服务中心一楼,140平方米的房屋,明亮又整洁,邓建军、张希云夫妇和五个孩子住在这儿。
“妈妈,有客人来了!”还没等记者跨进门,就有孩子蹦蹦跳跳出来打招呼。
餐厅墙壁上有五个孩子的档案,“生活记录”厚厚一沓。张希云说,她的孩子三男两女,凑齐了“兄弟姐妹”。
老大南南,15岁,有轻度智力障碍,是个体贴懂事的大哥哥,会做家务,会分享零食。12岁的家洲、8岁的朵朵是唐氏儿,虽然沟通有障碍,但听到表扬时会露出灿烂笑容。老四浩浩,今年5岁,做过开颅手术,喜欢画画。家里的老幺叫冉冉,已满4岁,咿呀学语时就来到她身边,两只大眼睛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很黏人。
“院里免费提供食宿,我们也是带着爱心来到这里的。” 张希云说,平日里,孩子们的爸爸白天出门工作,她就在家洗衣做饭、送孩子上学、辅导作业。逢年过节或有家庭活动,爸爸妈妈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外出,如逛公园、探亲友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
除了爱心,还需耐心
10年前,张希云通过社会公开招募,成为我市“类家庭”首批爱心妈妈。“说出来不怕笑话,我曾因孩子被领养至国外,十分伤心,为此还‘辞职’了近一年时间。”张希云说,她照顾的最小孩子仅七八个月大,那时每天夜里要喂两次奶粉,早上6点还要起来给其他孩子做饭。能坚持做下来,张希云想感谢家人特别是爱人的理解和支持。
来到“类家庭”的孩子,几乎都是被抛弃的孤残儿童,他们没有正常孩子那样“家”的意识,尤其需要有耐心的爱心。
今年是陶利华做爱心妈妈的第五年,她的“类家庭”有5个男孩,最小的10岁,最大的12岁。因为3个孩子在院外读小学,加上疫情管理,他们2年前搬出了福利院,租住在外,成为我市首个院外“类家庭”。
“免费住大房子,在家还能拿工资,听上去很美的差事,实际上非常操心、非常辛苦。”陶利华坦言,孩子们大多有各种身体、智力上的残疾,自理和自控能力有限,这几年,她每晚都要定闹钟起床,叫两个儿子上厕所,不然就会尿床。
市儿童福利院相关工作人员说,爱心妈妈都经过严格甄选,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福利院。入院后,福利院会不定期为爱心妈妈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例如护理、心理疏导等。
10年尝试,孩子有变化
“中晚餐最少五菜一汤、荤素搭配,节假日最少七菜一汤。”陶利华说,这两年过年她都是把家里的老母亲和姊妹喊到这个家,跟孩子们一起过节,让孩子们过上真正的家庭生活。
“以前朵朵性格孤僻,有一定的语言障碍,通过家庭教育和爸爸妈妈的鼓励,现在她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提升,话也变多了。”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这10年的尝试,他们发现“类家庭”生活的孩子变化很大。
张希云说,她会带孩子学习做些家务,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她也会根据孩子兴趣鼓励支持他们。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爸爸妈妈都很欣慰。
全市现有6个“类家庭”,每家照顾着5名孩子的生活起居。虽然辛苦,但爱心妈妈无怨无悔。“六一”儿童节,市儿童福利院也安排了精彩节目,为每个家庭送去零食和生活用品。“类家庭”养育这种方式,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家庭安全感,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