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声色艺术工厂开展社团活动。
策划/蒋胜金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旷昆红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区考察时强调,要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近年来,有不少闲置工厂通过“腾笼换鸟”得以活化,各地结合工矿遗存自身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唤醒方式,成为吸引大家目光的网红街区。
5月30日,新华社文刊介绍了中国最大毛巾厂“旧厂房”变成“新地标”的做法。
株洲,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有不少老工厂,这些老工厂该何去何从?本期“网红株洲”栏目,记者走进市棉纺厂。这个闲置工厂建于1978年,最近7年,经过自由“生长”,已有些许网红气质。我们深入肌理,了解棉纺厂曾经的高光时刻,以及形成网红街区优势条件、目前所做的工作、不足和需要努力的诸多方面。
高光时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西,几乎全是园艺场的地盘,负责企事业单位的蔬菜、家禽供给。
为了解决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1978年6月,市棉纺厂在河西破土动工,占地22.1万平方米,除了生产车间,家属宿舍、单身宿舍、学校、医务室、车队、幼儿园、公安科、护厂队、消防队、商店等一应俱全。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河西占地面积最大的工厂。
在株洲棉纺厂退休职工仇民主的记忆中,工厂“出道即巅峰”,成为株洲乃至湖南首批出口产品专业生产厂之一,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
风光不再
产品严重滞销,陷入长达近20年的沉寂
因待遇好,棉纺厂成为女生削尖脑袋想要进的工厂,女工也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这样的风光没有持续多久,1989年前后,受国际环境影响,产品无法再出口。转内销后,严重滞销。尔后,历经破产改组、股份制改造,棉纺厂多次挣扎仍无起色,空留偌大的一块地盘,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棉纺厂成了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陷入长达近20年的沉寂,闲置的厂房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租出去做仓库。
2013年3月,市中心医院搬到了棉纺厂对面,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延伸到这个区域。随后几年,中心医院周边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交通带来了人流,人流带来了购买力,棉纺厂商业潜力凸显。
知名餐饮企业进驻,烟火气、文艺气息都来了
破茧重生
旧貌不变,岁月的痕迹和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见。这样规模的老厂区,在河东老城区并不罕见,但对河西新城来说,显得尤为珍贵。2015年,因其便利的交通位置、周围人口的增多及保留完整的厂区,棉纺厂吸引了盛世芙蓉、山里红等一批知名餐饮企业进驻。
工厂的原文体中心被改造成了食客传奇文化主题餐厅:工业风气息浓厚的卡车大门,餐厅里的钢铁水管机器人模型和墙上挂着的棉纺厂工业生产老照片……历史和当下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餐饮企业给棉纺厂带来了烟火气,随后而至的声色艺术工厂则让棉纺厂在保留工厂痕迹的前提下“文艺”起来,也“有趣”起来。
为了陪伴在株洲上学的孩子,2015年,谢勇来到株洲创业。当他走到棉纺厂机修车间时,被这里保留的历史感所吸引,打算将其打造成株洲的“798”。虽不是株洲人,但谢勇对株洲深厚的工业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看来,如果能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深入挖掘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和时下年轻人关注的点做好结合文章,封存在档案馆和博物馆里的城市历史就会活起来,“也能吸引年轻人留在株洲,了解株洲,爱上株洲。”
改造后的机修车间,取名声色艺术工厂,保留了机器和车间原有的粗犷风格,绿植、装饰画和雕塑点缀在角落,旨在“赋苍白以声色,让艺术更生活”。作为株洲首个文化创意创业空间,立马吸引了20多个文艺创客团队入驻,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2016年,这里还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短短几年,这里举办了320多场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小红书App和大众点评App上,不少网友图文并茂地写下真实体验。
以声色艺术工厂为中心,年轻人热衷的小酒馆、炸炸社、甜品店先后入驻。天福炸炸社的老板是个摄影师,开了间炸炸社,搪瓷盆、竹椅、矮桌,这家卖炸货的小店颇有复古的感觉。
市民小谢有空就会来棉纺厂街区。在她看来,这里好停车,最主要的是这些小店的东西味道不错,装修氛围感十足,拍照好看。
菜市场大概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2018年1月底,同样在闲置废旧厂房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天纺农贸市场投入使用,拥有400余个经营摊位和300余个经营门面,拥有蔬菜水果、干调粮油、冻品肉类等七大功能分区,二十种细分业态覆盖农副产品全产业链。
沉寂了近20年后,棉纺厂迎来了第二次生命,自由地“长”成一个文艺范兼具市井味的文化生活艺术街区。
街区生态单调,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
最大掣肘
老棉纺厂的味道,是凤凰单车带着清脆铃声擦身而过;是母亲在车间里手脚麻利地纺纱;是食堂葱香四溢用油纸包裹的月饼,简单质朴的油纸下,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要准确描述新生的棉纺厂,大家却觉得很难。有快捷酒店却没特色,远不如时下流行的民宿符合年轻人的调性;餐厅也不少,但装修风格相似,口味接近,不够新奇,没有差异性特色。
业内人士表示,网红街区的魅力除了网红店铺,街区空间氛围营造和公共空间的挖掘就很重要。通过设计强化空间的记忆点,比如大树、建筑、鲜花等构成营造空间的氛围;通过举办集市、文化分享沙龙、音乐节等各类活动,加强对公共空间的体验打造,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打卡点,才能让街区真正“红”起来,“红”下去。
作为国家级创客空间,声色艺术工厂运营团队对街区公共空间的打造充满了想象,比如深挖棉纺厂历史,打造棉纺厂博物馆,再结合株洲的服装产业,引入服装私人定制、纺沙、染布等体验活动,可以让街区变得更好玩,和年轻人更有黏性,但他们只能疲于应对重建基础设施的现实。谢勇介绍,这些年,他花了大量精力修门前的路,重走室内的电线以及更换漏风的窗户。
如今,棉纺厂街区面临着商家生态单调,布局凌乱,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没有地标性记忆点,没有驻足长留、逐一探访冲动的尴尬局面。离大家所期待的网红街区,似乎还差着临门一脚。
受访者普遍认为,没钱没规划是棉纺厂街区进一步“生长”最大的掣肘。
目前棉纺厂所有者是1997年10月重组成立的株洲天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公司一直背负着900多名在册员工和1000多名退休人员的社保、工资、下岗生活费等支出,找钱填补这些缺口已经让公司捉襟见肘,“历史欠账太多,我们最紧迫的还是活下去。”要公司谋求转型,成为一家街区整体运营公司,对街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没精力没想法更没人才。
对于将街区整体打造,引进专业团队和民间资本,进行市场化包装运营,天元区文旅广体局负责人表示,体量这么大的项目,非一个局可以操盘。
事实上,5年前,棉纺厂生活区有过一次来钱的机会。大岭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勤建介绍,2017年,天元区打算对棉纺厂生活区1—10栋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有500万元的资金,但需要75%以上的居民同意,“我组织开了11次会,大家都盼着整体拆迁,不想改造,最后因为没达到同意人数,只能放弃。”提到此事,谢勤建无不惋惜。
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杨鹏飞说,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先是解决需不需要的问题,要尊重市场规律,从需求端来考虑,有了合适的土壤才行。再是如何打造的问题,街区定位很重要,需求端决定了定位,街区和产业结合,再把文化植入到街区业态中,比如做虾子的小店,做好虾子是本职,然后才是一只“有文化的虾子”,文化只是锦上添花。
出台措施培育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机遇
短短几年时间里,靠着民间力量,棉纺厂形成了如今的轮廓,生动地体现了市井街区文化,这在天元区乃至我市都不多见。
尽管没钱开展大手笔改造,大岭社区和天元区文旅广体局在一点点地进行“微改造”。
谢勤建找来了棉纺厂一组历史报道,涂鸦在棉纺厂宿舍区的老楼墙上。爱好收藏的仇民主,说要找地方建藏品馆,谢勤建在社区办公楼专门辟出一块空间,给3000来件藏品提供一个展示株洲历史文化的地方。
天元区文旅广体局负责人介绍,棉纺厂街区的位置优越,紧临湘江,又挨着神农城景区,“棉纺厂能成为城市休闲路线中重要的一环。”
今年年初,天元区文旅广体局为街区“正名”,正式提出了“天纺1978·生活艺术街区”的概念(注:市棉纺厂始建于1978年),在入口处做了醒目的招牌,做了街区地图,并根据功能和业态的不同,从A到E的分区,在每个街区入口统一了指示牌,在文艺小店集中的C区做了二级标识牌。近期,天元区文旅广体局还将为街区做一系列推广活动。比如,曾有书法家在菜市场办了书法展,“我们还打算在菜市场办画展。”该负责人介绍。
我们在近期召开全市文旅调研座谈会看到了曙光。讨论稿中,提出了推进“特色街区+旅游”和“工业+旅游”,并提到了加强工业遗产、工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培育工业旅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工业遗产从生产性资源转向生活化创意空间,并建议对工业旅游发展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除此之外,还对文旅品牌创建等进行分类分级的奖励。由此可见,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对老厂房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入口处,竖立着天纺1978文化·生活·艺术街区的牌子。
▲声色艺术工厂一角。
▲今年,天元区文旅广体局为街区统一做了指示牌。
废旧厂房打造成了文创园区 社会效益兼具经济效益
他山之石
将老厂房、批发市场改造成网红打卡地或文创基地,是企业意愿、政府推动、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很多城市都在尝试,很多城市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记者选取了两个老厂区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原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一工厂,曾担当过中国最大毛巾厂的角色,为军需工业和陕西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创汇作出过重要贡献。
如今,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活化设计与更新再造,旧厂区变身为一个集生鲜超市、生活零售、餐饮、观赏鱼市、文创花卉、周末创意集市等多元创新业态的“新型社区中心”,为园区附近3公里内的近40万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也成为市民竞相打卡的“朋友圈新宠”,使老工业遗址焕发出社区经济新活力。
福建省泉州市面粉厂、麻纺厂等几家老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停产后一度荒芜沉寂,被分割出租给小企业和外来工,归属泉州国资委辖下的中侨集团。2010年,创新传媒与中侨集团、泉州民企筑城设计机构达成协议,三方合资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运营公司,以源和堂等老厂房为载体,打造了“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按照“土地性质不变,产权不变,主建筑风格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对建筑外部进行必要的改造、修补、装饰,注入新的创意产业元素。2015年12月,这里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改造前,旧厂房、旧仓库租赁给一些个体户,年收入仅几百万元。一期改造后,年实现产值2亿元,税收1600万元。整个园区改造完成后,入驻企业达到300多家,年产值16亿元,税收1.5亿元。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