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带领株洲队伍参加全国航模赛事。 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温琳
蓝天白云下,在芦淞区通用机场,一架架模型飞机乘风翱翔,在晴空中翻飞出各种高难度的花样动作,观者赏心悦目,操控者们也从中乐享人与自然的交锋和博弈。
天上翱翔的飞机是很多人童年的心头之爱,对于株洲市航模运动协会秘书长黄凌也是如此。作为一名航模玩家,他不会把航模单纯当作玩具,而是用心对待爱好,用心为自己圆梦。
历经三代的航模世家
“说起来,株洲航模爱好者已经历经三代传承。”市航模运动协会秘书长黄凌介绍,株洲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是我国航模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与航模发动机都诞生于此。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模一电”成为军事体育竞技项目,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开来。当时株洲有331厂、608所、430厂、田心机厂等众多工业企业,懂航模、爱好航模的人不少,他们要么懂机械,要么懂电子,学航模上手都比较快,也培养了我市第一批航模爱好者。
“我是株洲第二批玩航模的人。”1974年出生的黄凌,已经玩航模40多年。他父亲是曾是国家海模队队员,也玩航模,从国家队退役后,到了南方中学工作。
从小耳濡目染之下,黄凌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玩航模了。据其回忆,当时株洲开了一个全国航模运动大专班,父亲经常带他到大专班里玩,一来二去,也让他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那时候的航模全靠自己手工制作。”少年时的黄凌,对制作飞机模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忘记吃饭,顾不上睡觉。
刚上初中,他就入选市体校航模队,经常参加全省航模相关赛事。到了1990年,由于航模比赛非奥运项目等原因,他代表株洲参加完当年的省运会航模赛事后,就收到队伍解散的消息,他也成为株洲最后一批航模运动员。
“此后,航模运动在株洲沉寂了10多年。”黄凌说,直到2000年以后,大家慢慢富裕了,玩航模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玩航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女儿就是株洲年轻一代的航模爱好者。”黄凌坦言没想到,航模运动在他家传承了三代。
航模不是“玩具”
有人觉得,航模运动是个烧钱的爱好。
组装一架模型航空器,虽是模型,但其构成原理和机内部件配置却和真机无二:陀螺仪、遥控信号接收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很多外行人看来,航模只是“玩具”,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航模的操作快赶上真飞机了。
“如果要在天上飞10分钟,那地面准备就得花2个小时。”黄凌说,航模机上的活动件连接处、电路,以及地面路线检查、跑道障碍物排查等都是必要工作,起飞前也要像真飞机一样,在地上跑一会“热车”。
“起飞和降落最让人心惊胆战,但顺利完成那一刻特别激动。”黄凌介绍,航模的舵杆非常灵敏,稍微动一点,飞机会立马给出反应,这就要求操作必须稳。其实与飞行相比,降落是更难的。
“在我们参加比赛的时候,飞行速度和拉升角度都要精确控制好,还要对气象条件,尤其是忽快忽慢的风做出判断,最终让飞机稳稳停在降落地点,出一点线都不行。”黄凌说。
玩航模不仅操作要精确,制作航模也要严谨。“航模不是玩具,这一点在制作时体现得尤其明显。”黄凌说,有的航模飞机看上去很精致,可一上天就开始螺旋飞行,最后不到10秒就掉下来了。
“这可能是机翼有问题,不平衡。眼睛是看不出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做航模的时候,会用游标卡尺,把尺寸精确到毫米。”黄凌如是说。
航模运动走进中小学校
“过去,玩航模的都是岁数大的、退休的,现在年轻面孔越来越多。”黄凌告诉记者。
株洲市航空模型运动协会成立已经10年了,目前有固定会员有100多人,既有青春“90后”,也有稳重“60后”。
近几年,航模的价格有所下降,从而降低了年轻人的“入行门槛”,让这项运动走进寻常百姓家。“玩航模,500元就可以入门。”黄凌说,玩航模需要耐心,学习、探究与航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比如空气动力学、无线电、通信等。“也许只有周末才有机会‘飞’,但平时却会花更多时间研究组装。”
一次,黄凌花费半月,精心组装了一架航模飞机,首次试飞就摔坏了,令他心痛不已。他说,玩航模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求玩家眼疾手快,反应灵敏,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机毁人伤”。
由于航模运动可以极大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很多家长支持孩子玩航模,这使得航模在株洲不再是一个小众化的运动项目。
如今,航模运动走进株洲不少中小学校,不仅让孩子们热爱上科学、军事、航模等方面的书籍,对电子、动力等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还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飞机模型。
“航模运动要玩出水平,多动手尤为重要。”黄凌说。
作为一项竞技运动,要在这座城市推广,应该要有自己的推介平台和赛事。黄凌认为,株洲作为一座航空产业要过千亿的城市,有航模平台和赛事不仅能为株洲航空发烧友提供舞台,更有助于培育航空文化,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