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5日《株齿职工报》一版。
▲2006年12月15日《株齿人》一版。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叶新福 翻拍
株洲晚报融媒体通讯员/宾毅
编者按
株洲,以工业立市,因企业添彩。央企在株企业株洲汽车齿轮厂,曾因勇于改革创新而闻名全国,也曾因一年发13个月工资而传为美谈。其一路的跋涉、汗水、辉煌,《株齿人》一直忠实记录,静静见证。
今年5月10日,《株齿人》迎来39岁生日。曾经担任《株齿人》总编辑15年的宾毅,已退休20年,如今已是81岁高龄。虽然历经重大车祸,目前身患重疾,出门都不方便的他,一回想起办厂报的那段激情岁月,仍然思绪激荡,感慨连连,于是搬出珍藏的已发黄的《株齿人》,铺开厂报专用稿纸,戴上老花镜,用颤颤巍巍的手,一气呵成工工整整写满了长达8页的办报回忆……
时光过得飞快。到今年5月10日,《株齿人》已整整走过了39个年头。
曾经担任《株齿人》总编辑十多年的我,虽然已退休20年,但一提起办厂报的经历、故事,仍记忆犹新,心潮如浪,久久不能平静……
服务企业 扩大影响
株洲汽车齿轮厂诞生于1958年,属中央企业在株洲唯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宣传舆论工作十分重视。1983年5月10日,工厂创办《齿轮工人报》,当时是油印报。1986年9月10日更名为《株齿工人报》,后又改为《株齿职工报》。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省内企业报,准印证为015号。1988年2月,厂报由油印报改为铅印报,后升级为铜版纸印刷的彩印报,即如今的《株齿人》。
1987年,我担任厂宣传科长,兼任厂报总编。后来工厂几经改革调整,我所在的部门相继改为党委宣传部、党委工作部,我一直担任部长兼总编至2002年退休,时间长达15年之久。
株洲汽车齿轮厂厂名及《株齿职工报》报头,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李铎将军题写。
以前条件差,办报可是一件苦差事。比如,难选人,要会写文章,还要字写得好的,物色到了就调进厂报编辑部。办油印报很费神,要手写稿子、画版式、刻蜡纸、油印,每一样都是精细活。用铁笔在钢板上刻蜡纸就很考验功力,用力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一刻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累得手腕发酸。油印时,我们全员上阵,分工协作,往往个个手上都沾满黑乎乎的油墨,夏天热得汗流浃背,用手去擦汗,一不小心就会弄成大花脸。
后来有电脑排版了,我们将经审阅的稿件、照片、版式,一大摞资料送到印刷厂去录入、排版、印刷。这样一来,人轻松多了,报纸也脱胎换骨,变得更加美观漂亮了。厂报由“简报”变成“新闻报”,先后成为湖南省企业报协会、中国汽车工业新闻协会、中国重型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单位。
《株齿人》为4开报,4个版,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生产经营新闻版,三版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每月出刊1期,有时会发增刊,最高时印量达2000多份。
报纸是要给人看的,搞好发行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聘任了义务发行员送报。工厂家属宿舍楼由厂子弟学校少先队员分发到户,单身宿舍由厂团委负责将报发到房间,车间、处室由厂收发室分发。厂报编辑部负责对外交流,将报纸寄往省内企业报会员单位,以及全国机械、化工行业100多家单位,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升办报效果。
为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
有位企业家曾说:办好企业既要物质支撑,也要精神支撑,要职工知道为谁而干,这就需要载体来实现,而报纸的宣传、鼓动,就是最好载体之一。
厂报立足企业,面向市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展示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介绍先进经验等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作为企业文化载体,厂报自创办以来,按中央、省、市委号召、指示精神和企业各阶段目标、任务进行宣传,调动职工积极性。当企业提出“一出口,二配套,三维修”开发战略和“改造一个老厂,扩展一个新厂,上交一个工厂”的奋斗目标时,当提出“创业图强,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架构时,当开展“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大讨论时,厂报结合实际,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活动,在全厂职工中形成了鼓足干劲、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那时,厂报、厂电视台、厂广播站都在宣传部,很多工作都是一起做,大家共同完成。厂报采编人员除了办报以外,还要发挥写作、摄影优势,负责企业外宣工作,每年会在《中国机电日报》《中国汽车报》《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有关企业的报道,还有一批作品获得全国行业性新闻奖。经常配合《人民日报》等中央、省、市级报刊记者做采访,并推出一大批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刊发了《波谷大投入,波峰高产出——株洲汽车齿轮厂利税五年翻两番》,《经济日报》刊发了《领导开明,支持企业改换门庭;企业争气,短短六年脱胎换骨——株洲汽车齿轮厂手脚放开创出奇迹》,《工人日报》刊发了《从职工整体利益出发,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中国企业家》杂志刊发了《科学决策赢得大市场》,《湖南日报》刊发了《老产品全移位,新产品都抢手》等等。这些报道在全国主要报刊重要版面发表后,给职工以很大鼓励,在行业内产生了很大反响,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少单位派人前来参观学习。
宣传部还负责企业形象设计等工作,厂报采编人员叶新福接受工厂交办的设计企业标识任务,设计图初样出来后登在厂报上,让职工评判、投票,最后经工厂开会讨论通过后,确定为企业标识沿用至今。数十年来,厂报一直翔实记录企业发展足迹,积累了丰富而权威的资讯,为厂史、厂志编写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为厂徽、厂歌、企业精神提炼概括作出了贡献。
厂报等各方积极作为,营造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工厂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厂长兼党委书记何宗鉴被评为行业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
厂报成为培养人才的阵地
厂报送进每户家庭、每个班组、每间办公室,受到职工们的热捧,成了职工心目中的企业名片。因为厂报备受关注,职工们为厂报写稿的积极性很高。为满足职工学习新闻写作的要求,厂报举办了多期通讯员学习班,邀请株洲日报社和厂报采编人员讲述写作知识、传授写作经验。经过培训,一大批通讯员的能力得到提升,成为生产管理上的能手,思想宣传工作的骨干,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
厂报由于人员精干,对采、写、编、排要全过程负责,需要具备采访、写稿、编辑、排版、摄影、书法等多方面能力。调入厂报编辑部的职工都有些特长,经过办厂报的锻炼和培养之后,自身素质、写作水平都有大幅提升。曾在厂报工作多年的彭亚菲、吴建勋、叶新福等人,后来进入珠海、株洲等地新闻媒体工作,迅速成为业务骨干。厂报自创办以来,培养、见证了一些人才的成长,可以说是成了人才培养的阵地。
进入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媒体加速融合发展,企业报面临诸多挑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报纸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永远呈现在社会生活中。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一定会重视企业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由于较长时间办报,对报纸有一种特殊情感。退休后,我仍然坚持看报,一直自费订阅《株洲晚报》。每天报纸一来,看报成了我的必修课,通过看报学习,及时了解了社会动态,保持思想与形势接轨。时而应约写点东西,但处在81岁的年龄,有些力不从心。看到《株洲晚报》推出“厂矿记忆”专版,仔细读了几期介绍兄弟厂报的故事,勾起了那段办报往事的回忆,故而铺开稿纸,写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