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60553人,同比上升5.69%,其中对性侵犯罪提起公诉27851人。最高检对30起性侵未成年人重大案件挂牌督导,制作印发性侵犯罪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司法救助1.1万件、发放救助金1.6亿元
25日,最高检举行“携手落实‘两法’ 共护祖国未来”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表示,为避免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二次伤害”,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妇联等建成“一站式”询问、救助办案区1600多个。2021年对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司法救助1.1万件、发放救助金1.6亿元。
此外,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率、不诉率、附条件不起诉率分别增加。“对于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未成年犯罪决不纵容,2021年依法批捕27208人、起诉35228人。”那艳芳说。
为助力罪错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防止“一放了之、一罚了之”。2021年,检察机关对20045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同比上升3.8倍;对看守所监管未成年人活动提出检察建议208件,同比上升89.1%;纠正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混管漏管203人,同比上升3.1倍。
强制报告揭开2800多起
侵害未成年人隐蔽案件
那艳芳表示,最高检建立强制报告“每案必查”机制以来,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有2854件,一批隐蔽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得以及时发现。
据介绍,今年一季度,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宁夏等地强制报告案件量同比均增长一倍以上。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办案倒查发现相关责任主体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应当报告不报告案件1604件,追责299件。牵头或配合开展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8万余人次,推动对2900余名前科劣迹人员作出开除、解聘等处理。
强制报告和入职查询制度均被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吸纳为法定责任。为推动解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发现难、发现晚问题,最高检于2020年会同国家监委等9部门出台意见,要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和组织、人员发现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或存在被侵害危险,要立即向公安、教育等部门报告。
此外,针对性侵害未成年人重犯率高等特点,最高检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将“大灰狼”堵在校门之外。(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坚决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护网
全市1387个村(社区)实现“儿童之家”100%覆盖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邹家虎)5月25日,2022年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一组长胡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市民政局汇报了全市未成年保护工作情况,市委宣传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作重点发言。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构建家庭、学校、司法、网络、政府、社会“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加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得到有效巩固。全市1387个村(社区)实现“儿童之家”100%覆盖;散居孤儿和机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不低于950元和1350元;未成年人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达106.56万人;资助家庭困难学生4.2万人次,金额2723万元。
胡长春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家庭未来、国家未来、民族未来,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紧迫感;要加强家校联动、强化舆论引导、做好兜底保障、注重风险防范、加强打击整治、做好专项督导,坚决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护网;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开展专项督导,严格考评考核,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见实效。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