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城东一个石窟 走出当地首个进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莫道秩溪无好景,五更犹听读书声。”

    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乐大典》主编解缙,途经茶陵时,留下的诗句,赞扬茶陵学子“勤于学”的风气。

    其实,“勤学”早已是茶陵学子的标签。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张治就在明嘉靖版本的《茶陵州志·风俗》记载,茶陵民间至少自唐朝起,就崇尚“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传统。

    提到唐代,就不得不说陈光问的故事,他是茶陵县首个进士,当年就隐居在茶陵县城东二十里的灵岩苦读。

    灵岩在灵岩山下,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来到一个陡峭石崖下,三面环护如城垣的石坞,远远望见一个高十多米的石窟,这就是有名的灵岩。根据《茶陵县志》记载,灵岩穹门朝东,“每月出,岩中明如昼”,所以又叫月到岩,有“灵岩夜月”之称,被列入茶陵八景。

    唐末时期,陈光问就在灵岩隐居,他守得住寂寞,致力教学授业,无钱买灯油,就学南北朝的江泌,夜间常借月光苦读。

    当地有一个传说,有一个狗妖见陈光问一个人在灵岩石窟读书,便化成一个美丽的少女,深夜到石窟勾引他。狗妖故意靠在他的身边,有时拿开他的书,有时抽走他手中的笔,陈光问看也不看她一眼,专心致志地读自己的书。

    但这狗妖每夜来纠缠,使陈光问很恼火,一天深夜,狗妖一扑要把陈光问抱住,他大发脾气赶她走,但妖女赖着不动,他忍不住顺手拿起砚台朝妖女砸去,妖女负伤而逃。第二天有人看见一只受伤的母狗在灵岩附近的山坡上一动不动,再也不敢来骚扰,陈光问这才能在洞中安心读书。

    虽然他“乡举数上礼闱未第”,却不气馁,坚持苦读,终于在他69岁时考中进士。虽然授了官职,但因时局动荡,他没有赴任,而是回到灵岩,结庐设馆,读书授徒,创立灵岩私塾,“里中子弟就学者数百”。

    陈光问的成功,为无数茶陵人点亮了希望,尤其是他勤奋进取、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受后人推崇,激励着茶陵一代代人奋发进取,影响深远。

    而灵岩也因其壮观奇诡的自然风光,以及别具一格的人文风采,从宋代开始,吸引着历朝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题咏,留下过许多诗文佳句。

    宋代诗人黄庭坚来此游览,曾作诗一首:

    大厦高堂未足论,凿时功力借乾坤,

    广长可坐三千客,今古惟留十八尊。

    谷口白莲生玉沼,壁间青蔓挂云门,

    开山肖老今何在,六股鸣环锡杖存。

    《历代茶陵书院》说,茶陵的许多历史人物多数出身贫寒,却贫而好学,靠勤奋苦读而步入仕途。

    例如张治,他父亲是长工,母亲纺纱绩麻维持生计。他在《辞升职就亲封疏》中称,“臣家世素贫,幼而知学,父母佣绩以供衣食,劬瘁百茶,致有今日。”

    明代茶陵籍进士刘应峰曾官至礼部侍郎,他在《云阳山寺记》提到,“余少也贫”,为了能静心读书,躲进云阳山古寺,与和尚共晨夕,仍然坚持苦读。

    茶陵籍清代状元萧锦忠家贫,无钱买书,常借书“抄录成帙”,经常一日抄录用纸数十张,日夜习诵。

    ……

    这些贫寒士子成名后,在茶陵的读书人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勤学风气的形成,并让茶陵走出了127个进士,还开创了茶陵诗派。

    到了清末,哪怕书院渐渐消亡,但刻苦治学的学风仍绵绵不绝,一直影响至今,到了当代,还涌现出李德桃、罗明典、谭铁牛等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多出身工农家庭,有的家庭十分贫困,他们在当地“勤于学”风气的熏陶下,砥砺其志,踔砺奋起,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