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路,见证我市与扎囊县的特殊情缘。 受访者/供图
▲“株洲造”即将出口海外的双层旅游小货车。 受访企业/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这两天,第十届全球湘商大会在我市举行,天南海北的游子归乡便聊起,哪怕在外地也经常能见到“株洲”元素:不仅仅是“株洲造”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城轨列车等,光是以“株洲”命名的道路,全国就有6条。
这一次,我们一起来梳理,株洲的“出圈”轨迹。
全国有6条以“株洲”命名的道路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有6条以“株洲”命名的道路,分别在上海市、青岛市、新疆乌鲁木齐市、河南商丘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和湘西自治州的泸溪县。
“株洲早已凭借制造业在外地‘出圈’,一些地方选择以国内城市名字来命名街道时,某种程度上也是看中了株洲的产业底蕴。”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上海的株洲路位于虹口区,北接广中路,南连北宝兴路,全长800余米,与当地的文化艺术地标之一——上海马戏城约有1.6公里距离。不仅如此,上海徐汇区还有一条茶陵路。
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株洲路,曾经最出名的是这里有当地最大的灵活务工市场,这两年则成为一片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中科曙光、朗讯科技等全球知名企业相继汇聚于此,成为当地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新高地。
相较之下,商丘市、乌鲁木齐市的株洲路,生活气息更浓。其中,商丘的株洲路位于梁园区,全长约为1.7公里;乌鲁木齐市的株洲路周边商铺和小区林立,距离乌鲁木齐市植物园约为2公里。
西藏、湘西的株洲路,见证两地情缘
扎囊县和泸溪县的株洲路相对更加特别,可以说是株洲和这两座城市特殊情缘的见证。
1994年起,扎囊县、泸溪县成为株洲的对口援助县,一直持续至今,我市分别对两地援建了教育、医疗、市政等方面项目,还向扎囊县派出大批援藏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等支持当地发展。比如,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刘伟,多次主动请缨援藏,还自掏腰包购买眼科手术显微镜、眼科手术器械等材料,为数百位患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藏族同胞送去了光明。
扎囊县的株洲路,位于当地最繁华的地段,道路两侧政府机关、医院、商场、学校等林立。除了道路外,株洲还在当地援建了一个株洲广场和一座株洲宾馆。
泸溪县的株洲路长约5公里,是当地集防洪、休闲、游览、购物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街道,被称为“株洲路风光带”,不仅是县城最亮丽的主干道,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蓝天之上、大海之间,都有“株洲”身影
株洲的“名气”,还获得了海洋与天空的加持。
2014年11月,新型导弹护卫舰——“株洲舰”入列东海舰队,舷号594,其舰徽下端设计了一个火车头图案,彰显株洲特色。不仅如此,在“株洲舰”船舱门口,挂有株洲市市情简介、会议室内有株洲市地图,全舰官兵也被授予为株洲市荣誉市民。
今年1月,东部战区海军举办第六届“东海强军先锋”颁奖仪式,表彰17名先进典型,“株洲舰”舰长舒林华获得表彰。
实际上,早在1987年,海军某部的845舰就被命名为“株洲舰”,那是一艘扫雷舰,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老“株洲舰”的舰歌《前进,英雄的株洲舰》,由我市老艺术家夏劲风、李执中作词作曲。
遥远的太空,也有“株洲”的身影。去年7月,随着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株洲一号”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株洲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应用于遥感探测等领域。
“株洲造”在山川大地闪耀
近日,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发布消息,今年已累计安全生产清洁电能突破10亿千瓦时(度),该项目上200台风力发电机都来自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相信不少市民都有类似经历,在外地看到风电机组、搭乘地铁或城轨列车时,哪怕看不到“株洲”二字的标志标识,也会忍不住想,这究竟是不是“株洲造”?
这也是株洲这座城市“出圈”最重要的原因。
记者初步统计,地铁列车方面,目前“株洲造”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遍布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六大洲,还裂变出景点旅游观光列车、文旅演艺项目仿古火车等产品,应用在不同行业领域。
绿色能源方面,风轮直径从160米、160米到175米,“株洲造”一次次刷新自己创造的全球陆上风电机组的最大风轮直径纪录,提升风力发电效益。
人民大会堂使用的九成瓷器来自株洲,“嫦娥”系列、“雪龙”号等国防科技工业重大专项工程有“株洲造”探空气球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人说,株洲“出圈”,火得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