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周颢已坚持跑步近30年。受访者供图
▲56岁的付玲玲因为坚持跑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赖杰琦
编者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渐渐成为人们最常见的运动方式之一。跑步的人各有理由,为减肥,为身体,为健康,为改变,为证明,为爱情,为纪念……无论哪样,它们都内含隐喻:摆脱与奔向——摆脱以往的状态,奔向希望的样子。在跑步中,他们追逐着光的方向,寻找着生活的真谛,感受着风的自由。在今天这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里,我们走近这些跑步爱好者,聆听他们与跑步之间的故事。
跑步是覆盖面人群最广的运动之一。走在株洲的街头路边,时常可见身着运动服,以或沉重或轻盈的步伐奔跑着的跑者。在他们看来,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遇到烦心事,他跑起来就会快乐
今年39岁的周颢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小学四年级时,他参加了校运会的400米项目,但只拿到了最后一名,这让从小爱运动的他觉得十分尴尬。此后,周颢以每周2—3次的频率开始练习跑步,并慢慢加大了训练量,“从开始的400米,到后来的1公里,再到5公里。小学毕业前已经能跑10公里了。”
跑步这一爱好也给少年时的周颢带来了不少荣誉。从初中到高中,每次校运会的1500米和3000米长跑,他都是第一名,还曾在初中时打破校运会记录。“在万众瞩目下走上领奖台,再从校长手中接过奖状,那种感觉真是很美妙。”时隔二十多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仍满脸骄傲。
5月18日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周颢已经悄然起床。按照计划,当天他需要完成10公里的跑步,并赶在8点前洗漱完毕去上班。因为跑步需要早睡早起,他有着同年龄段人群少见的规律生活,晚上一般十点前就会睡觉。“晚上跑步容易兴奋,早上则不同,跑完洗个澡,一整天都元气满满。”周颢说。
一路跑来,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事情,其中最难忘的,当属2018年10月的长沙马拉松。这是他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提前半年制定了训练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训练、饮食。”周颢说,那次他用时3小时48分,算是给自己的“全马”开了个好头。“要特别感谢家人的陪伴和付出,让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实现梦想。”
如今,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周颢仍然会坚持不定期跑步。在他看来,跑步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遇到烦心事,只要跑起来就能让我快乐,而心情好的时候跑步则能让快乐加倍。”
株洲跑圈“一姐”,坚持到跑不动的那一天
在株洲跑友圈,尤其是长跑圈,56岁的付玲玲是赫赫有名的“一姐”,也是周颢的师父。家里大大小小的一百多块奖牌和几十座奖杯(赛事前三名才有奖杯),是她实力的最好佐证。
站在记者眼前的付玲玲看起来神采奕奕,身材匀称,明显比实际年龄要小,实在难以相信2004年之前她还是个“病秧子”。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她曾差点瘫痪,先后做过3次大型手术,还有贫血、失眠、便秘、关节疼痛等一些症状。一次偶然的机会,付玲玲在石峰公园散步时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登山时健步如飞,但她说以前她身体也差,坚持锻炼后就慢慢变好了。”这让付玲玲看到了希望,也燃起了斗志。
2013年,付玲玲正式开启自己的跑步生涯。从石峰山到九郎山,从风光带到大京水库,株洲各处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好。“医生曾经说我不适合剧烈运动,但快10年了,我再也没有生病过,连小感冒都没有。”付玲玲说,原本不支持她跑步的丈夫也转而成了她的“迷弟”。此后,她又加入了本地一个跑步爱好者QQ群“神农城跑吧”(即“株洲市长跑协会”前身),并在大家的鼓动下开始参加各类跑步比赛,尤其是越野赛。
不得不说,在跑步这件事上,付玲玲是有些天赋的。多年下来,凡是参加的比赛,她很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这也让她在圈子里慢慢享有了“一姐”的称号。2013年8月,在长沙翻越海拔590.5米黑麋峰时,她不慎摔了一跤,手掌和膝盖都受了伤,即便如此,她仍以女子组第一名的成绩完赛。
因为疫情的缘故,付玲玲这两年很少外出参赛,心态也从追求成绩转为了健身跑。“有人觉得跑步伤膝盖,其实只要做好热身,控制运动量,做到劳逸结合、科学训练,跑步就不会受伤。”付玲玲说,自己会坚持到跑不动的那一天,“哪怕到了90岁,只要能跑,我就会继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