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七百年风雨 “茶陵牛”成为当地的精神图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外人夸赞茶陵人,总不忘加个“茶陵牛”的比喻。

    其实,“茶陵牛”在茶陵,真的是一头“牛”。

    沿着茶陵县城边的洣水河信步,你会看到一段由青砖砌成的古城墙,自南向北迤逦着,墙下有一雕梁画栋的亭子,亭下卧着一尊铁犀。相传,这尊铁犀由宋代茶陵县令刘子迈命人建造的,因其状似牛,被老百姓俗称为“铁牛”。

    这尊铁犀历经七百余年风雨,没有一点锈迹,依然栩栩如生,光亮如新。只见它昂首而卧,怒目炯炯,逼视洣水,似要随时喝退侵扰古城的洪水,守护着这方土地。

    如今,铁犀已经成为省级文物,而“茶陵牛”也成为茶陵人的精神图腾。

    明嘉靖四年《茶陵州志·风俗》引用《长沙府志》《舆地纪胜》的话称茶陵“民朴而淳,其性决烈劲直”“民性直而不屈,朴而不华,崇尚礼乐”,而从茶陵走出的官员和进士,如同“茶陵牛”一般,决烈劲直。

    明朝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不设城府,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在立皇储、“南北榜”科考假案中,坚持原则“认死理”,甚至敢于“忤旨”,顶撞皇帝。因此屡遭贬官,“三起三落”,最后差点丢了老命。

    明四川巡抚谭希思任南京御史时,在皇室內戚、宦官把持朝政的险恶情况下,针对內戚、宦官干预朝政之弊,“抗疏六事,曰停武、清爵、仍守臣、敕止内廷操、复实封铁牌、丝纶簿之旧”,这些都是当时在朝官员不敢说的。结果“疏入遂降谪外任”,受到时人钦敬,《明史》也载其事迹,彰表他的勇敢。

    茶陵的一般士子中,也不乏耿直不阿之辈。清代秀才陈子沐就是一例,陈子沐急公好义,好打抱不平,曾带头向朝廷陈言,减轻百姓田赋,虽获准,却也得罪了官府。同治十年十一月(1871年),茶陵知州的保镖刘礼中等人窜到枣子园圩上敲诈勒索、捆打乡民。陈子沐奋力逞强扶弱,却被刘礼中诬陷为“把持钱粮,抗缴国科”。知州不问青红皂白,将其杀害,后他被当地老百姓奉为神灵,建庙祭祀。

    “茶陵牛”也体现在茶陵人的血性。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时,“茶陵牛”昂头奋起,英勇奋战,冲锋陷阵,一马当先,英雄辈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一九团政委、茶陵人陈文彬于1940年2月24日,率部连续7次击退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联合进攻,后因日本施放毒气,陈文彬在激战中壮烈牺牲。陕北抗日根据地为纪念陈文彬,将南泥湾七一九团原驻地命名为“文彬庄”,并建烈士纪念碑。

    国民党八十九军少将参谋处长、茶陵人陈师洛所部转战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在家中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了把日寇全部彻底赶出去,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其战地诗云:“烽烟遍地日西斜,可恨寇蹄毁万家。杀敌冲锋征战地,中华儿女挺奇葩。”1941年2月,他在抗日前线牺牲。

    1944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陷茶陵,至1945年2月26日撤离,肆虐茶陵8个多月。但茶陵人民不屈不挠,没有一人屈节当汉奸。日本侵略者为拼凑茶陵“维持会”,胁迫一个粗通文墨的字画装裱匠当“县长”,没当三天,这个装裱匠把“印”扔进洣水河,逃出县城。日军一直未能在茶陵拼凑成“维持会”。

    茶陵人在国家危难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同时,革命年代,茶陵人前赴后继,能打善战,也作出了巨大牺牲,5万多人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301人;茶陵青年踊跃参军、投身革命,走出了谭家述、刘道生、周仁杰等2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

    “茶陵牛”还得到毛主席的称赞。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与原沈阳军区后勤部长龙开富将军回忆往事时,就曾说过,“茶陵的同志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