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导报》69载栉风沐雨见证株洲航空产业的奋斗诗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2001年9月18日的《工人导报》。

    ▲2009年6月5日的《中航动力》。 记者/杨凌凌 翻拍

    策划/邱峰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杨凌凌 通讯员/李晨 章玉洁

    作为全国有名的工业城市,株洲市芦淞区的董家塅,是很多株洲人印象里的大厂矿生活区,从供电供水供热,到医院学校食堂,再到报纸闭路电视,厂区内一应俱全,数年间,这里运行着完整的社会体系。

    有人曾说过,若想全面了解一个老厂,看厂史不如读厂报。因为在这个由纸与墨构成的舞台上,它承载的不光是历史,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从《工人导报》《湘江报》《红湘江》《红湘江简讯》《湘江简讯》《南方动力》到如今的《中航动力》,这份企业报忠实刻录了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发展的历史足印,也见证了几代“南方人”风雨同舟的历程。

    湖南省厂矿企业报登记证“第1号”

    《工人导报》是1952年筹备,1953年1月创刊,报名是当时的厂长定的,报头则是原331厂(现称“中国航发南方公司”)里的书法老师所写。

    据时任《工人导报》总编辑的任基安老先生回忆,《工人导报》不仅是株洲第一家厂报,也是省里的第一家,因为在湖南省厂矿企业报登记证上,《工人导报》是“第1号”。《工人导报》出版以后,反响很好,许多厂矿派人前来学习取经,并随后在株洲的多个企业中兴起了一股办厂报的热潮。

    331厂是军工企业,它的命运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工人导报》创办初期时刻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防安全,相应转载与原创的报道不计其数。

    1954年的8月,331厂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毛泽东主席还写嘉勉信祝贺。在当时的报纸重要版面,刊登了职工就此创作了漫画,标题名为《为了实现毛主席的希望》。

    尽管是职工们最喜欢的刊物,但由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纸张供应困难,《工人导报》于1961年12月29日停刊。1964年,为加强工厂思想政治工作,工厂党委决定,于5月1日恢复办报,当时331厂又称“国营湘江机器厂”,于是报纸更名为《湘江报》。

    由于特定时期的需要,《工人导报》几经更名。上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1982年7月1日起,《工人导报》恢复为4开4版的周刊,每期印刷2200份,免费发至班组。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是《工人导报》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报纸告别传统铅印,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工人导报》又创造了一个省内“第一”——湖南省第一份采用激光照排技术的企业报。

    厂报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黎福清今年85岁,青年时从株洲航校毕业,被分在331厂当工人。年轻时,黎福清喜欢文学,喜欢读书,下班之后经常跑331厂图书馆打发单身的青春岁月。他告诉记者,《工人导报》于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亦师亦友,更是帮助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领路人”。

    1957年,黎福清写了一首小诗《下班路上》投寄到《工人导报》,没想到不久就发表了,编辑部还给他发了一元钱的稿费。这是黎福清发表的处女作,望着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他心中的一颗“种子”悄悄发芽。从此以后,黎福清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积极给各级报刊投稿。在331厂工作两年之后,他以工人作家的身份调至市里的宣传文化部门。

    黎福清喜欢集报,他收藏了株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厂报几十种。在他收藏的一份1983年5月18日出版的《工人导报》上,头版头条的消息引人注目:“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正式成立”,这在当时是件喜事,因而这份《工人导报》报头套红,表达航空人的祝贺与殷切期盼。

    张吉春今年75岁,曾在《工人导报》上发表稿件(图片)近百篇。时至今日,张吉春还保存着《工人导报》给自己颁发的“连续十年优秀通讯员”证书。

    张吉春说,改革开放以后,正值株洲工业企业经营红火的时候,《工人导报》一般是早晨发报,工人师傅都会抢着看。工厂有重大攻关项目时,还要吃一些小灶——出加刊、办增刊、推专刊。

    在青葱岁月里,张吉春保留了工厂那种“拼命三郎”的血性,每天冲到基层第一线,捕捉到好新闻。让张吉春印象最深的,是《工人导报》曾在头版刊登一组南方大道竣工的组图。“一整版都是我拍的照片,那时企业和职工都很看重厂报,车间工人要是能在厂报上发表文章或照片,再得几元稿费,是非常牛的事情。”张吉春说。

    报纸的地位十分重要,331厂也非常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与培养,据悉,《工人导报》立足依靠员工办报纸,很多员工通过厂报崭露头角,最终脱颖而出,由生产一线调入管理部室乃至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还输送到社会,交流到政府机关等。

    荣光还将继续

    上世纪80年代,国家调整国民经济方针,军工产品产量萎缩,这时的“南方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瞄准摩托车开展了二次创业,让“南方红”开到了大江南北。

    从当时《工人导报》报道中可以得知,90年代初,南方125系列摩托车发动机月产量已突破10000台,1991年,南方摩托被选定为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开道车和表演车,说当时的南方摩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点儿也不为过。

    2003年,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得使用XX报”的相关规定, 6月3日起,《工人导报》更名为《南方动力》。2009年1月9日起,《南方动力》更名为《中航动力》,并改为4开四版的彩印周刊,从此,这张老厂报开始了“彩色时代”。

    为更好地适应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基层单位新闻宣传的需求,2009年6月5日,《中航动力》“长大了”,由4开扩版为对开的周刊,报头题字采用电脑字库中的毛体草书,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航动力》。

    从公司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央企劳模、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在“南方人”71年的发展历程中,厂报之于厂,固然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却又不仅仅是记录者。在将来,企业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但只要报纸还在,报人的责任担当就会在,“331”故事就会永远讲下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