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与诗性思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诗评家李元洛为蔡世平《南园楹联》一书,作序《从“蔡词”到“蔡联”》,对于“蔡联”中“活跃的高品位诗性思维”,十分称许。并举例数则,如《洞庭湖题联》:“草肥眠鸟梦;水阔晒渔歌。”《紫辰院题联之二》:“暂且把几许市声,拴在墙外;好由它一团和气,酝酿心间。”《慕田峪长城题联》:“谁言天下太平,月色正温柔,良夜未央眠好梦;我到慕田峪口,山风仍浩荡,耳边犹近马蹄声。”

    何谓诗性思维?元洛序中说:“诗性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敏捷的直观性,其二是鲜活的意象性,其三是语言的审美性,其四是生生不已的创造性。”

    这种诗性思维,在创作名胜风景联、书斋联中,用得十分广泛,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扬州二十四桥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吴恭亨《对联话》)此联意象鲜活灵动:秋水盈盈,云影淡淡,桥影如虹,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听箫声袅袅,正是月明夜静时。不但是有直观感的画,而且是有声(箫声)的画。

    杭州南坪禅院联:“细剪山云缝破衲;闲捞溪月作蒲团。”(《今古对联集锦》),山云能补破衲、溪月能做蒲团吗?不能,但诗性思维激发的大胆想象,成为化虚为实的审美价值,“细剪”和“闲捞”透现出一种槛外人的悠闲与清贫,读之难忘。漳州白云岩书院联,为宋代朱熹所题。书院所处高峻的地理环境,又是文人雅士会聚之所,故联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写书院也是写人,造语工新。

    古今文化人多有自家的书斋、书室,定会悬挂自撰之对联,写景、抒怀、励志,好作品不少。南京老友金实秋先生,曾供职于文博部门,为文史专家和作家,他主编的《五百年传世书斋联》一书很受欢迎。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斋联为:“百尺高楼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此中的“撑”与“锁”,就别有新意。清代王文治的书斋联为:“瓶花落砚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清代名臣刘春霖书斋联为:“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清末、民国政要徐世昌书斋联为:“唯余书味藏胸久;只许梅花入梦来。”

    此书中所收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联,写他读书之刻苦认真、作诗作文造句反复斟酌,比喻十分形象:“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

    以诗性思维写对联,如同以诗性思维写诗词,是对联创作的方法之一。因为,还有一些对联,重在叙事、议论、评说,成为对联的多种类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