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氮报:记录一家企业的辉煌与落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990年12月31日《湘氮报》第二版。 (网络供图)

    ▲《腾飞》报翻拍版面。受访者提供

    策划/邱峰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任远

    如果城市有记忆,报纸是最生动的载体之一。

    创刊于1987年8月的《湘氮报》伴随城市发展,见证企业变迁,记录了几代湘氮人的辛劳与汗水、光荣与梦想、落寞与遗憾。

    本期《株洲厂报往事》中,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走近一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报纸——《湘氮报》,去探寻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峥嵘岁月。

    打造企业舆论宣传阵地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南不能生产深受农民欢迎的尿素。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筹建株洲氮肥厂。几起几落,直到1970年,如银白色珍珠般的尿素终于在株洲氮肥厂问世,湖南结束了尿素需从外省引进的历史。时任省革会主任的华国锋冒雪赶来,与全厂干部职工分享了这份喜悦。这次视察中,他建议将株洲氮肥厂更名为湘江氮肥厂,同时提出了湖南将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建立四座大中型氮肥厂,以满足湖南农业用肥,夺取粮食高产稳产的构想。

    投产后的湘江氮肥厂顺势发展,职工人数最多时超6000多人,如同一个小社会。湘江氮肥厂生产的“湘江牌”尿素在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评为金奖,获得“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奖牌和证书,甲醇也由省、市标准局评为免检产品。

    上世纪80年代,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湘氮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先后成立了厂广播站和电视台。

    1987年,湘氮党委决定创建厂报,选派厂宣传部干事李立洪负责组建。“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队伍。”李立洪回忆说,当时的株洲,文化氛围浓厚,被誉为“诗城”和“歌剧城”,天南海北的建设者集结在此,厂矿里面卧虎藏龙。李立洪很快物色了几名有一定写作基础、热爱新闻报道的同仁,将他们从车间调到厂报,还特意招聘了一名美工,负责刊头制作、版面美化和摄影。

    为了给报纸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团队冥思苦想,做出几套方案,最终取名《湘氮报》,“让人一眼便知是湘江氮肥厂的报纸。”李立洪说。

    4开的报纸,每半月刊发一期,设置了要闻、综合新闻、副刊、理论学习等版面。

    李立洪回忆,当时株洲不具备印刷条件,为了保证印刷质量,他们找到长沙,选择省体委体坛周报印刷厂承印。“在那里校对、签发、印刷,再由厂里派车将报纸运回株洲,发给各个班组和职工家庭,每期印数在3000份左右。”

    努力贴近工厂实际

    创刊后的《湘氮报》努力贴近工厂实际,相继开辟与生产经营、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生活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的专版、专栏,建立了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同时鼓励采编人员勤下基层,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和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鼓与呼。

    1989年,李立洪因工作需要,调往市直机关工作。继任的湘氮报总编辑刘辉和同事,传承办报的宗旨和风格,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鼓舞士气的好作品。刘辉撰写的通讯《一往无前的“东风”牌》,讲述了公司汽车队的一名司机,在运输原材料回程途中,强忍突发急性阑尾炎带来的剧痛,将货车安全开回公司后,才去医院做手术的感人事迹。该篇报道获评1992年度全国化工好新闻一等奖、株洲市新闻“两会”第三届好新闻一等奖 。

    又如新闻述评《用好小标点,做活大文章》,通过借助逗号、分号、惊叹号和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制作含有寓意的小标题,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式报道,既生动活泼,又达到了赞誉先进、针砭“时弊”的目的,得到公司上下广泛关注,受到职工普遍好评。

    而反映合成分厂狠抓经济运行、设备维护,以及安全生产等管理工作的长篇通讯《管理的力量》等报道,促进了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当时厂内舆论环境良好,企业党委对于厂报的报道十分看重。”李立洪回忆,他们经常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及时发现、捕捉、曝光企业运行中的一些不良苗头和倾向,甘当“吹哨人”,厂领导十分开明,不但不设阻,还对此加以肯定,将报道事例作为典型案例,在调度会等场合进行通报。

    “被点名的分厂、车间也不会来找麻烦,而是主动与我们对接,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改正,形成一呼百应的效应。”李立洪说。

    1987年,湘江氮肥厂获评化工部全国化学工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在1989年全国首届企业报展评中,《湘氮报》荣获优秀奖,并由《工人日报》副总编、中国企业报协会副会长胡甫臣撰文重点推介。

    悄然告别历史舞台

    经过几十年的挖潜改造、填平补齐,截至1995年,湘江氮肥厂拥有合成氨、尿素、甲醇、纯碱、复混肥和热电6大生产系统,固定资产5.7亿元,职工58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00人。

    然而,时代洪流呼啸而来,将所有人裹挟其中。曾经风风光光的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上世纪90年代后,湘江氮肥厂曾与株洲化工厂合并,后又恢复机构设置。2001年9月,因资金、市场、管理等原因,湘氮被迫全面停产。到2002年1月底,工厂重新恢复生产。

    2003年12月25日,广东中成并购湖南湘氮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同年,《湘氮报》更名为《腾飞》报。

    6年后,广东中成引进战略投资者,由柳化集团、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收购中成化工。直到2018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步伐加快,柳化株洲基地全面退出。

    无论是之前的《湘氮报》还是后来的《腾飞》报,作为宣传阵地,报纸在企业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发挥着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刘辉回忆,在湘氮实施改革改制的前后关键阶段,该报配合省、市关于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政策,以及公司内部的职工安置方案,做了大量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同时及时采写了公司关于改革改制的方针、部署和具体步骤安排,并适时配发相关评论文章,帮助广大职工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确保生产经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运转,员工安置工作平稳过渡。

    “一时间,报纸成为公司职工茶余饭后的必读物,有些职工还跑到报社来索要《湘氮报》,引发‘洛阳纸贵’之景。”刘辉说。

    2015年上半年,受企业经济形势影响,《腾飞》报停刊。当时的主编陈建飞回忆起最后一期《腾飞》报刊发时的情景,“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那是最后一期,是在筹备下一期报纸时,主管领导告知我们停刊的消息,大家心中不免唏嘘伤感。”

    从此,这份经历28年风雨的厂报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告别历史舞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