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琳
“昔闻忠武追曹成,提兵远驻云阳城。云阳山人尹彦德,走入辕门气超逸。搥牛酾酒饷三军,豪声鼓动旌旗色。忠武题赠一经堂,诚斋墨迹生辉光。山人从此知经史,儿孙奕世皆金紫……”
“茶陵四大学士”之一、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张治曾作诗《一经堂歌送尹时夫令临海》,诗歌伊始,讲述了一个关于劝学的故事,故事地点发生在茶陵,主人公是抗金名将岳飞。
根据明朝嘉靖年间编修的《茶陵州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武穆王岳飞追剿贺州贼人曹成,进驻茶陵。茶陵当地有一长者,名叫尹彦德,特意前来拜访岳飞,还宰牛置酒犒劳军士。
尹彦德的义举“令六师之气不战而先夺”,岳飞为了感谢他,说了改变他及后世命运的18字:“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岳飞的意思是,你是当地年长宽厚的人,虽然富裕却没有什么文化,你应以经书教育儿孙,后辈必定有显贵之人。
岳飞还亲笔题书“一经堂”,作为尹姓宗族的堂号,并应尹彦德之请,奏请朝廷,从国子监选派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尹姓子弟。
岳飞虽为武将,却十分重视读书。《宋史·岳飞传》有云,岳飞年少时,虽然家中贫困,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还拾薪为烛,诵习达旦,连觉都不睡。
他留下的诗词作品不多,却篇篇都是精品,文才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军事才能:《满江红·写怀》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激昂,《题青泥市萧寺壁》中“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的赤诚报国,《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悲凉感慨......
岳飞爱藏书,“室有邺架”,书法也颇佳,时人称他的字有苏轼之风,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如果不说他是岳飞,这明明是一儒雅名士。
而岳飞嘱托尹彦德的“一经教子”,犹如一颗种子,种在了尹彦德和他的子孙后代心中,在茶陵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之后,尹彦德之子尹士望扩建“一经堂”为火田尹姓宗祠,在一经堂东侧另见讲堂、斋舍、藏书楼,供当地尹姓子孙求学,取“经学之传,所望善学者之有以明之也”之意,名为明经书院。当时在杭州任职的大诗人杨万里,特意题写“明经书院”之名,并撰《明经书院记》。
岳飞没想到的是,他对尹彦德的18字嘱咐,让茶陵诞生了最早的书院。
将明经书院发扬光大的是尹彦德后世同族宗亲尹子房。他中过进士,官拜宜章县令,但倦于仕进,索性辞官回乡,协同尹姓族人,不仅重修了一度荒废的明经书院,还当起了山长,率尹姓子弟在此潜心圣贤。
后来,尹彦德之孙尹伯正、尹仲正“果以科目显”,先后于绍熙元年(1190)、三年(1192)考中进士。而在南宋至明代的500多年间,明经书院走出了十多名进士,在当地名气极大,历代诗人多有咏题。
谚语有云:“遗子黄金千籯,不如教子一经。”
岳飞的“一经”之嘱,不仅改变了尹彦德后世的命运,还敦厚风化,造福一方。他在茶陵的一个不经意,让尹姓子弟开了茶陵古代书院之先河。
大学士张治都有点嫉妒尹彦德。在他编修的《茶陵州志·人物》之尹长者传中如是评价:尹彦德只是一个普通的富户长者,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有所建树,只因为他与岳飞相遇,才被人至今津津乐道,盖武穆启之也。
古有一言九鼎之说,形容一句话力量之大,抵得上九鼎重。岳飞的18字义嘱,就顶得上九鼎,不仅影响了尹彦德及其后世,还改变了茶陵的文脉,让书院成了茶乡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用之才和饱学之士,走出家门,阔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