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扬,你可还记得株洲那些古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建的青龙桥,保留了古桥的文字介绍。伍靖雯/摄

    ▲如今的青龙桥,早已看不出旧时模样。伍靖雯/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南华一桥、庙桥、青龙桥、大石桥……相比现代钢筋水泥的大桥,古桥承载了更多历史和乡情。走过一座桥,就好比聆听一段旧事,串联起古往今昔。

    古桥是坚强的,株洲至今仍有一些穿越百年的古桥屹立,彰显当时的建筑文化及人居智慧;古桥也是脆弱的,一些桥梁挺过漫长岁月的风风雨雨,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悄然退场。

    株洲古桥,今何在?

    1

    “新月出云”“苍龙腾驾”……对于结构精巧、建筑优美的桥梁,历代文人雅客从不吝赞美之词。但对于生活在居民来说,一座桥承载的是一方百姓的过往。

    顺着株董路转入南华一路,就看到一座古朴的桥梁横跨枫溪港上,便是南华一桥。这座桥梁于建国初期建成,见证了株洲工业立市的发展历程,如今更多是寻常烟火气——日常,这里是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必经之地,夏季卖水果、冬天烤地瓜的商贩,也常常在此驻留。

    清末民初修建、位于五里墩村的庙桥同样如此,这座桥梁造型呈箭头形状,箭头指向来水的方向,至今仍横亘水上,供人们来往穿梭。

    2020年,这两座桥梁都被列为全市首批8处历史建筑之一。但除了实实在在的挂牌介绍,以及法规明确任何人不得将其损坏、擅自迁移或拆除,这两座古桥更多给人的是“平易近人”之感。仿佛四季流转,桥,始终伴随人们的生活。

    挺过岁月风雨, 这两座桥却没有挺过“城市化”

    2

    但并非每一座古桥,都能有挂牌保护的好运气。一些经历风风雨雨的古桥,早已面目全非。

    驱车从隆兴路转入万丰路,从一条休闲步道往下走四五十米,便看到一座拱桥。桥下立着一处青龙桥的介绍牌,讲述一段历经600多年的古桥旧事。

    曾经的青龙桥建于1402年,因盘龙坝流经此处,老百姓出行受阻,当地财主罗嘉福带头出资修建桥梁,半月形的桥身,曲线圆润优美。相关资料记载,乾隆年间,因罗家后人罗典官拜御史,这座由罗氏先人修建的古桥也沾上了皇恩,地方百姓、文武官员遇此桥,皆须落轿下马参拜。

    “我们以前天天走这座桥上过,桥身高拱,比现在这个更好看一些。”附近居民罗细君说,一直到10年前被拆毁时,这座桥仍然坚固耐用,如今虽然周边环境美了,古桥变成新桥,大家却总爱聊起往日在青龙古桥跑上跑下的趣事。

    附近就是大石桥社区,但与之同名的大石桥,也早已换了模样。这座建于明代中期、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最负盛名的是“阔气”的桥面,可让现代的小轿车、摩托车并排行驶,这样的宽度在当年并不多见。但随着城市建设,大石桥早已融入水泥路桥之中,“现在哪怕走过,也不自知了。”罗细君说。

    株洲200多处交通文化遗产, 其中约7成是桥梁

    3

    湘水悠悠,也为株洲留下丰富的古桥建筑文化。相关资料记载,全市有200多处交通文化遗产,其中约7成是桥梁。清朝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也录有株洲多座古桥的名字与旧址。

    在古桥的寻访中,附近居民说得最多的就是“古桥结实”“经久耐用”等词汇,但这些穿越漫长岁月而来的古桥,在遭遇城市发展与建筑保护这一命题时,多数是古桥退让。

    位于高岭社区的万福桥,曾因“万福”二字深入人心。如今走在古桥故地,眼前是宽阔的休闲广场,只有古桥之名徒留。

    当然,对于这些古桥,大家都有矛盾心理。桥没了,优美的广场、笔直的马路都来了,“为什么一处古迹不能与现代建筑融合起来呢?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古桥一些栖身之地?”株洲市文史专家不止一次发问。

    有人说,事物存在的价值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变化,“无论怎么样,我都不希望后辈只能通过一些介绍牌,去了解株洲的过去。”罗细君说。

    株洲还有哪些古桥值得一看?

    相关链接

    渌江桥:位于醴陵市,跨渌水,沟通城区南北,古时也是通萍乡、攸县的要道。渌江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后曾20多次毁于水火,屡毁屡修。现在的渌江桥为1924年民间集资重建,全长190米,宽8米,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龙桥:位于炎陵县霞阳镇,始建于1851年,双孔石构拱桥,长32米,宽3.6米,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在此地阻击湘军,掩护朱德部红军向井冈山转进,是为接龙桥战斗。

    罗正坝桥: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3孔石构拱桥,用材为花岗岩,现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