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区杉木塘小学的舞蹈社团,“舞”动奇迹。
▲株洲南雅实验学校排球社团。
▲景炎学校美术社团。
▲荷塘区红旗路小学思源国学社。
▲市二中附小的陶艺社团让学生们乐淘淘。
▲石峰区九方雪峰学校的游泳社团,让孩子们学会生存技能。
▲荷塘区红旗路小学音乐之声社团。
文/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谭筱 孙晓静 图/通讯员 关妤 徐桔 邵喜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认真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积极组建各学科社团,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菜单式”选择加入喜爱的社团。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各种社团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绳彩飞扬社团,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一招一式,彰显少年的雄风;在舞蹈社团,伴着音乐,轻舞飞扬,一收一放,舞动青春的节拍……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都成为各校园里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市各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乒乓球、合唱、管乐团、书法、陶艺、魔术、剪纸、电脑编程、机器人入门等各类社团,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哇!好神奇!”在株洲六〇一中英文小学,记者看到,该校机器人社团非常亮眼,学生们通过将积木、线路和电池拼接,自由组装成各种各样的飞机、车辆等。
“你把这个往上画一点,把线再延长一些,这样就更好看了。”在荷塘区启明小学剪纸社团课堂中,老师正耐心地指导学生描图裁剪。不一会儿,一张张精美的剪纸和手工作品呈现眼前。
同样在荷塘区红旗路小学,该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创建了童谣诗社、诗词旅行社、FUN English歌曲社、旋风跆拳道社、春蕾种植社等22个红领巾特色校本社团。
在位于石峰区的市六中,该校基于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开设了13个校级社团,涉及劳动教育、体育、艺术、文学、编程等多个方面,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
在渌口区南洲镇和平小学少年宫陶艺室里,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制陶技艺。学生们通过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小作品”,尽情体验一块黄泥在自己手中变形、成器的快乐。学生们渐渐爱上了陶艺这门课程。
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市各学校立足实际,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探索形成了以学科辅导、特色课堂、社团活动、劳动实践等内容的1+X课后服务模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