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文与同事们正在对当期的报纸进行点评。记者/张媛 摄
▶《钻石报》第160期。 记者/张媛 翻拍
策划/邱峰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媛
一份报纸书写历程,一则消息既定乾坤。这是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株硬”),自1983年《钻石人》报创刊(创刊初期为《钻石报》)以来最真实的写照。
30多年来,《钻石人》报经历了多次版面调整、纸张改进、栏目优化、数字创新等环节,拥有3000多的发行量,已经走到了第1701期,成为企业发声的主阵地,职工生活的调味剂。
钻石人觉得,钻石恒久远,一纸永流传!
“不仅是企业的见证录,也是我青春岁月的记忆库”
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网络,多了时光。
所以,在株硬厂区或者生活区,上班前,晚饭后,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读报声;草坪上、车间里,总能看见一群读报人。
《钻石人》报刚开始是四开四版,刊登工厂改革开放的重大新闻,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消息,工厂新人、新事、新经验,职工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等,为企业中心工作宣传,为生产经营助威,为职工群众服务,成了维系全厂几千名职工的信息纽带。
1988年,公司硬质合金系统全面进行技术改造;2005年,湖南省商务厅将公司列为2005年重点建设的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2008年,受到国家、省市高度关注公司发展,公司多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资金支持;2021年,2000吨高端硬质合金棒型材生产线技改项目提前5个月达产达标……
每一次激动人心的报道,都激励着钻石人奋勇前进。今年80岁的高鸿章说,自己虽然退休已久,但每次翻开《钻石人》报读到公司发展相关信息时,内心都很激动,“退休不退情,我一直以自己是钻石人而骄傲。这份报纸不仅是企业的见证录,也是我青春岁月的记忆库。”
作为总编辑的何庆文来说,“从一线员工到现在这份报纸的负责人,我的荣耀都在这份报纸里。”
报纸魅力不减,90后通讯员崭露头角
1988年,还只有19岁的何庆文进厂从事湿法冶炼工作。闲暇时,娱乐甚少,文字成了他不多的爱好之一,写得好的就往《钻石人》报编辑部投稿。没想到第一首诗歌,就在报纸的副刊版面刊登。领稿费后的他来了兴致,越写越出彩,成为报纸的通讯员,也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如余玲、谭勇等。
这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以《钻石人》报为据点,开展文学讨论,展开艺术批评,并以该报为核心,加入了厂里的青年文学协会,在单身宿舍的小径边,讨论风花雪月、下里巴人。一位当年的会员还记得,文学社读稿会上,为了讨论一个字,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这种感觉很快活。”
《钻石人》报不仅成了这些人发表文字的阵地,还在全厂刮起文学旋风,有很多人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成为市里、省里的记者、作家。如今,职工文学协会的会员已经超过50余人。
株洲日报社的贺帮成说,就是因为有当年在《钻石人》报的采编经验,后来,才能到株洲日报社工作得游刃有余。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他的文字功底,也让他学会如何更好地写新闻。
喜欢文学的90后易小钰多次向《钻石人》报投稿。她记得自己写的一篇战高温稿子得到了编辑好评,在编辑的鼓励下多看多写,当上了《钻石人》十佳通讯员,一篇文章荣获好作品。当获得这些荣誉时,她说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来,文学社的人熙熙攘攘,投稿的人也来来回回,如今,80后李鹏、赵璇、龚南雁、曹玉已成为文学社的中坚力量,胡琪、刘瑞卿、胡斯晗等90后崭露头角,“报纸上的名字和文字会让每一个人知道,大家曾经热爱,大家曾经来过。”
数字化传播, 疫情期间及时辟谣
报纸迈向今天,已经从单一的传播走向全媒体时代。
2016年6月,《钻石人》报与时俱进,开通“株硬学习与思考”微信公众号,以报纸为主体,在互联网上开辟新战场。
“我们报纸的读者基础雄厚,但也要紧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发挥微信公众号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及时、准确地发布企业信息。”党群工作部部长熊健民说。
2021年1月,一则“601来了一名河北的客户,其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谣言在全市各大微信群里迅速传播。
一时间,真真假假的信息铺天盖地。公司领导、部门领导要求编辑部,全力核查信息渠道,第一时间公布正确的官方消息。
何庆文记得,当天晚上,编辑部里灯火通明,他和几位同事都在以各种方式核实前方真实信息。他们知道,他们的责任重大,代表公司权威的声音,需谨慎、需迅速。直到凌晨,省直中医院和市疾控中心传来消息,他们分别对公司客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编辑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编辑信息,向外官宣“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1月8日,编辑部再次编辑信息,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向公司员工和全社会发布,当日阅读量就达到5000,给造谣、传谣制造社会恐慌者一次有力回击。
“《钻石人》报作为株硬的輿论阵地,面向未来,要紧扣时代脉搏,主动服务生产经营,让员工家属更满意。”熊健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