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存折里的“时代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老吴收藏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儿童存折。

    ▲老吴收藏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存折。

    ▲老吴收藏的阅读存折。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易蓉 文/图

    “我最近又整理出一套新的收藏新宝贝了。”电话那头,老吴的声音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记者明白,他又有了新的收藏故事。

    老吴,全名吴文武,是株洲冶炼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当了30多年的厂矿职工,也做了30多年的收藏爱好者。从株洲米粉餐票、老船票、发票、地契……吴文武的家里满是收藏品,装载的都是满满的株洲记忆。

    这次他的收藏故事则与存折有关。

    以物易物换存折

    作为一名普通厂矿职工,上班那些年,老吴每个月的工资还没到手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每个月只有30来块钱的工资,其中15块钱买饭菜票,留给父母5块钱,另外家里零用开支5块钱,剩下的5块钱就存到银行,银行会给我一张存折。”吴文武说。

    当存折越变越厚,这意味着老吴攒的钱也越来越多,离自己的“小目标”也越来越近了。“第一次存钱是为了买一辆自行车,当时一辆自行车要100多块钱,我们家里攒了两三年才买回来一辆。”老吴说。

    攒下来的钱买了单车、买了电视……多年下来,家里的物品在不断增多,老吴手里的存折也在不断更换。也是从那时候起,吴文武开始留心收藏起各种存折,旧书摊、废品收购站都是他“淘宝”的地方,有时候还和其他热爱收藏的朋友“以物易物”。

    “这本儿童存折就是我用自己的字画换来的。”老吴拿出一本由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发放的儿童存折,存折户主是一位“80后”,上面印着的图案,是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爆款”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主角唐老鸭。

    老吴虽不是专业的书画名家,但通过多年自学,习得一手好字,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朋友知道我在收藏老存折,就将这个儿童存折送给我了,但又不好意思收我钱,于是我就用自己写的字画作为礼物与对方交换。”老吴说,对他和他收藏圈里的朋友来说,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对收藏有份热爱,至于用多少钱来换藏品,不是他们最在乎的事,“大家更喜欢收藏的那份乐趣。”

    存折里有时代故事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老吴大大小小的各类存折已经收藏了500多本。在他看来,存折里不仅有每个人为目标奋斗的“记录”,还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烙印。

    有的存折是储粮存折。“上世纪70年代,政府给居民发放储粮存折,一方面是鼓励居民节约粮食,另一方面是预防万一发生什么事,还有点粮食备在这里。”老吴介绍,这种存折同银行存折相似,持证人对粮票的存取是自由的,但和银行存款不同的是,“粮票储蓄是没有‘利息’的。”

    有的存折则留下了特殊年代的印记。“比如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存折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图案设计也都是工农兵的符号。”老吴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和进步,存折的图案、颜色变得越来越丰富,存折纸质也越来越好,字体由繁入简,种类也变得更多样化。

    “早段时间我收到了一本阅读存折,上面记录着阅读书本的数量。”老吴说,现在生活越来越追求便利,纸质存折已少见,若干年后,这些纸质存折或许也将成为历史本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