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塘巷:曾是有湖有塘的“避暑胜地”也曾是株洲木材商的“根据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南湖塘巷旧照片。仇民主/供图

    ▲“谢立基堂”的“身份证”。 伍靖雯/摄

    ▲鲁班殿原本的正门已被一堵墙封住。伍靖雯/摄

    ▲“谢立基堂”一角。伍靖雯/摄

    ▲如今的南湖塘巷。伍靖雯/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鲁班殿、谢立基堂、资福寺……这些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小巷内——南湖塘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大概是株洲最有民间文化底蕴的区域之一。

    如今,这条两三百米长的小巷隐身于高楼大厦之中,为人们留住一段城市记忆,等待有心人重读往事。

    曾有“二塘一湖”的“避暑胜地”

    老一辈形容株洲这座城市,常说“北有清水塘,南有南湖塘”。

    株洲市地名专家彭雪开告诉记者,明清时期就已有“南湖塘”这一地名。南湖塘原为一小巷,1964年扩建,全长约300米,起于解放街,止于沿江南路。1955年成立的南湖街居委会,便因这里得名。

    老街早已随岁月变迁,但对于曾住在这里的人来说,旧日仍然历历在目。

    年过七旬的项金红老先生,在这条小巷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他还记得,这里虽说叫南湖塘,但其实应该是“二塘一湖”,分别是上塘、中塘和南湖。两塘中间屹立着一棵古樟树,绿荫如伞。

    放到现在,这场景便是“避暑胜地”,当年亦是如此,尤其夏日一入老街街口,便是凉风扑面。

    鼎盛时的南湖塘巷,麻石路两边商铺林立,房屋多以木架篾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项老先生的家曾位于南湖塘巷中段,附近有街上唯一的过街凉棚,是行人歇脚纳凉之处。门前正对着南湖,四季景色醉人,尤其是夏日有满湖荷花,夜听蛙声一片入梦,这场景至今让他难忘。

    他还记得,自己家的门牌号是49号,邻居从事的工种五花八门,有挑箩的、裁缝、手艺人等等,大家出身不同,但大多勤劳善良,然而终归做小生意,免不了目光短浅等不足。

    或许只有离开故乡,才懂一草一木都是乡愁。少年时,项金红发奋读书,便是为着走出这条小巷。而今却常常回首,忘不了那段纯真时光。

    曾有株洲唯一的“文娱中心”

    如今走进南湖塘巷,沥青路面两侧是砖瓦与木板拼搭的民房,脚下与眼前仿佛现代与历史的混搭。

    房子已经破败,走近细瞧,还是能在一些木窗、门上找到残存的雕花,彰显当初建房时的巧思。

    株洲市文史专家仇民主,对这里的鲁班殿旧址很是挂怀。

    资料记载,鲁班殿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是当时在附近活动的木工为祭祀始祖鲁班而建,曾几次被烧毁,又几度重建。

    如今的鲁班殿,是1918年由住在附近的泥木工匠们集资重建的,虽然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历经多年风雨,早已破败,原本的正门入口处被一堵墙封着,门外看不到任何关于这座建筑的标识,以至于记者问了巷子里的两户人家,大家都不知道鲁班殿旧址在哪。

    但那个主要靠手艺活吃饭的年代,这里却是顶热闹的。

    仇民主介绍,从南北朝到民国时期,鲁班殿建造的目的和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建筑行业集会、议事和祭祖活动;二是民间的戏剧演出。

    这个鲁班殿不仅设有大殿,还有戏台,便是两者兼具。

    土木工匠们尊鲁班为祖师爷,所以每年农历五月初七(相传是鲁班诞辰之日),大家会齐聚设宴为鲁班祝寿,并商议行业内的重要事项。

    市文物局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鲁班殿是市民们听戏休闲的场所,也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文化演出场所,每天上演一场戏,观者如云。

    见证株洲木材商业的繁盛

    仇民主介绍,解放前,株洲商业有“四大法宝”,分别是木材、煤、猪肉和鸡蛋,排在首位的就是木材。

    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前,株洲已是湘江十二大港口之一。从清朝起,株洲就有人经营木材生意,江边有数以百计的劳工靠搬运木材为生。株萍铁路、粤汉铁路的修建,帮助株洲的木材商进一步开拓市场,延伸到江西、广东、江苏等地,一度垄断湘江流域的木材买卖。

    而这群木材商的“根据地”,便是南湖塘巷附近,除了心理上觉得临近祖师爷多得庇佑,也是因为这里临近港口方便木料运输。

    与鲁班殿一墙之隔的,便是一幢“谢立基堂”,曾经便是一家木材店。斑驳开裂的墙面上,一处方形麻石标牌阴刻着老房的资料:“谢立基堂,四抵自墙自脚,大新营造厂承建,民卅八年二月立。”

    谢世强老人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座老宅由他父亲所建,13间房,有9间可住人,还有专门存放木料的房间。

    让人感叹的是,如今除了这座“谢立基堂”保存相对完好,当年木材商们在周边兴建的豪门大宅,都同鲁班殿一样,只停留在部分人的记忆中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