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几名小学生在路边体验摆摊。 记者/戴凛 摄

    ▲小朋友学习认识钱币。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最近,一则“小学生教同学做题,每题2元”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讨论。

    这个故事发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小聪平时做作业又快又好。有一天,乐乐同学为了得到解题方式,以每道题2元的价格,请小聪当老师。小聪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理所应得。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不少小学生都掌握着“生财之道”。怎样的赚钱方式更合理?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帮忙代做”换回卡片

    故事

    日前,记者随机对我市50名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有3名家长表示,听说过孩子的班里有类似花钱请同学“有偿帮忙”的事情。

    家长李先生表示,自己儿子就读五年级。有一次,孩子得意地向妈妈展示一沓崭新的卡通卡片。一开始,他以为是孩子用零花钱购买的,正当他准备批评孩子乱花钱的时候,结果孩子说出了实情。儿子告诉他,自己舍不得买这种卡片,但是同学提出,每帮忙做一次作业,就送给他3张卡片。后来,儿子帮助同学做了3次作业,得到了9张卡通卡片。

    李先生说,据他调查,9张卡片的市场价格大约9元。后来,他要求儿子把卡片还给同学。并且教育儿子,如此“帮助”同学做作业会让别人变懒惰,会害了同学,再也不能这样做。如果同学不会做题,可以去教会别人,而不应该收别人的东西。

    而儿子却倍感委屈,觉得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而且还是同学主动提出来赠送的。

    事后,李先生和爱人也感到很困惑,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合理赚钱”的边界确实不太好掌握。

    “生财之道”花样不少

    学生

    记者在对部分学生的随机采访中发现,不少孩子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赚钱”经历。

    二年级的小军说,在爷爷奶奶家帮忙做家务的时候,长辈会奖励给他零花钱。比如洗碗、扫地、拖地等,每次奖励1元。

    四年级的佳佳说,很小的时候就和爸妈一起收集家中的纸箱作为废品售卖。三年级后,她就自己负责打理家中的纸箱,然后请爸妈帮忙一起送到废品收购站。卖废品所得,就作为自己的零花钱。

    五年级的小妮说,每年暑假,她都会和家人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去神农城卖玩具或者矿泉水。

    不只是在家庭中,如今在各个校园里经常会有“义卖”或者“闲置物品交易”活动。

    去年,记者参加了一所小学的物品交易活动,其中有6位三年级的同学让记者记忆深刻。在1个小时的交易活动中,他们的销售额竟然达到600多元,利润超过400元。同学们说,他们为了准备这次活动,提前在网上购买了很多小物品。在销售中,虽然物品售价不低,但是同学们采取“购物送礼”的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低年级的小顾客。

    金钱教育是个难点

    家长

    就在关于“小学生教同学做题,每题2元”的报道中,其实还透露出不少信息。比如小聪班主任吕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她发现不少家长对出现在同学之间的“金钱交易”并不重视,小聪的妈妈也经常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认真分析此次“教题收费”事件后,吕老师也一下子释然了,她认为:不是孩子们变得不“单纯”了,而是有很多外在的因素让他们觉得“有偿帮助”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为了鼓励孩子劳动,您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吗?”面对这一问题,50位受访家长中,有15位家长表示,从不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有11位家长表示经常使用物质奖励;24位家长表示,偶尔也会使用物质奖励。也就是说,受访家庭中,有70%的孩子在接受家庭劳动教育时,都曾受到过物质奖励。

    采用“物质奖励”的家长们大都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赚钱不易,从而学会勤俭节约。同时,学会创造财富以及如何保障自己的财富。

    认为不应该采用“物质奖励”的家长则普遍认为,这样的方式容易养成孩子“做事提条件”的习惯,把工作和责任完全“物质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声音

    小聪的2元钱“教题费”,到底该不该收?以物质奖励孩子劳动,是否合适?株洲网友们这样看。

    @才哥:看过那有关小聪的那则报道,毕竟小聪并不是主动要求收费,而是同学乐乐主动提出来的奖赏,这至少算是“公平交易”。让孩子适当感受一下通过智慧换取的劳动所得,也未尝不可。

    @心中的玫瑰:个人看来,小朋友教同学做题,不应该算是合理的赚钱方式。在这个年龄段,应该首先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如果希望孩子体验劳动赚钱,可以让他去广场摆个摊。

    @暖暖的咖啡:我认为,对孩子培养“劳动赚钱”的意识没有错,但是不能把所有劳动都和金钱画上等号。比如很多家庭对孩子做家务进行物质奖励,就是把本来应该让孩子自理或者为家庭奉献的责任,变成了额外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多用精神鼓励,学会肯定、表扬和引导,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注重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浮云:以前也给孩子设置过家务劳动的物质奖励标准。结果孩子做任何事,都是先开口谈条件。后来意识到了这种奖励方式的“合理性”问题,开始加强孩子的“责任”教育,这才让他慢慢转变回来。

    短评

    “金钱观”“价值观”教育不可缺位

    戴凛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似乎比我们当年儿童时期要聪明、成熟很多,他们不仅早早了解了更多、更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具备了更全面的社交能力。

    就拿“赚钱”这个话题来说。笔者在与一些小朋友交流时发现,有的小学生已经学会了帮同学“代购”零食,还有的小朋友提出可以在抖音上“表演带货”。

    更让笔者惊讶的是,有的高年级学生竟然声称,最喜欢学校的“物品交易”活动,因为销售时可以对低年级的同学吹得“天花乱坠”,从而轻松地从他们身上“赚钱”。因此,有很多成年人指出,现在的孩子少了一些纯真。

    回到小聪“赚钱”的例子,这其实是少年儿童对“花钱买服务”“劳动产生价值”概念模糊的体现。把同学之间的互助,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而忽视了友谊的价值;校园物品交易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只看到了以市场定价的规则,而丢失了诚信交易的原则。

    其实仔细思考,并不是如今的孩子们不“单纯”和“纯真”了,其实他们的表现,就像是成年人的“影子”,只不过是模仿和照搬了成年人的一些行为,还无法准确判断一些行为的合理性。那么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特别是不能把孩子一些超出“边界”的行为,简单地当作是“小聪明”而一笑了之。否则,一些“走偏”的行为,或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