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多重“涉老”利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涉及今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中,不少内容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预计今年养老金或涨4%

    报告原文: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解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之后,对参保人来说,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更有保障,区域间的养老金水平差距也会有所缩小。从2018年开始,政府为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做了一系列的过渡性工作,包括中央调剂、省级统筹、国资划转、社保费用由税务机关统一征缴等,这些任务目前都已经完成,为今年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下了基础。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说,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明确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增加数额,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今年预计涨幅为4%左右。“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是5.5%左右,并且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去年的基础养老金涨幅是4.5%,估计今年不会比去年高。”

    个人养老金制度“箭在弦上”

    报告原文: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解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说,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由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以及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共同组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说明在总结此前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将把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范围,养老理财、养老储蓄的试点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从国家层面而言,能够有效缓解第一支柱的压力;从个人与家庭层面而言,是将个人养老融入家庭理财的资产配置中,化家庭财富为养老财富。”张盈华说。

    居家养老服务获更多支持

    报告原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解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着力解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问题迫在眉睫。随着高龄、失能人口增多,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也持续高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就是基于这些现实需求,为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提供便利。“因为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白天需要人照料,因此应该像办幼儿园、托育所一样,大力建设托老所,相信在未来有一大批社会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相关服务。”

    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

    报告原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解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2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但总体来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仍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郑秉文说,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而当前的老旧小区改造在无障碍、适老化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

    如何进一步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一是加大筹资力度,推动多元化筹资;二是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作用,尤其是推动老楼电梯加装进度;三是制定适老化改造清单及安全性标准规范,提高老旧小区改造的品质和效率。

    省级医保统筹大面积铺开

    报告原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解读: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表示,在国民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2022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仍延续前两年的增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在居民医保方面,近年来个人缴费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也在提升,但同时也给部分低收入家庭带来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增加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郑秉文说,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意义重大,不仅能增强医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还将促进人才的流动,并能更好地推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的直接结算,也要求医保基金提高统筹层次。“纵观2020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的表述,呈现出从地方试点向全国铺开的星火燎原之势,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省份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共担、统筹调剂、预算考核的思路,逐步实施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报告其他“涉老”内容

    相关链接

    ◎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

    ◎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本报综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