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进行心理沙盘培训。记者/戴凛 摄
◀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沙发。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茁壮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但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低龄化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再次成为委员、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议题。
案例
一年中多次离家出走
四年级的小钟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今年元旦节前,因为不满父亲的指责,他再次离家出走。一周后,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流落街头的小钟才被送回家。而据其家人介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小钟已经离家出走多次。
记者了解到,由于小钟的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他的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陪伴。平时爷爷、奶奶管教“较松”,甚至有些溺爱。而父亲与孩子交流较少,经常为了作业和考试成绩责骂孩子。另外,小钟在学校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厌倦了学校和学习。
六年级的小凌,也有着类似的情况。爸爸平时不大过问孩子的学习,而妈妈则管理比较严格,夫妻俩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为孩子的管理问题而争吵,不仅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还进一步加剧了小凌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面对老师的批评,小凌也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
成因
多由家庭成长环境
和家庭因素引起
“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很多,都需要及时关注并解决。”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市一中心理高级教师丁光木说,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家庭成长环境和家庭因素引起,比如上面提到的小钟、小凌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丁光木补充道,高年级的学生则主要受学业压力影响。比如每年3月以后,前来咨询和接受心理辅导的初高中学生就明显增多。有的学生表示,眼看大考临近,虽然努力学习,但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有时甚至还会退步。
“他们一旦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就会想到放弃。”丁光木说,还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会让一些学生难以专注于学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不是来自考试。有心理教师表示,当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疏解时,他还可能伤害到其他同学。
构建家、校、社育人体系
共识
声音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都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比如在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市将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快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心理育人体系,建成株洲市心育云平台。
在芦淞区教育部门工作计划中则提出,将重点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完善“一生一册”心理成长档案,健全“一人一案”危机干预制度。举办学校德育工作者心育能力提升培训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水平。
天元区则计划在“五育并举”中探索新路径,“以体育心”构建健康知识加基本体育技能和体育专长体系,全面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石峰区北星小学则与长沙市枫树山中航城小学、一中雨花新华都学校结成心理健康教育姊妹校。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丰富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焦新安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徐睿霞认为,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同时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并抓好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相关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师给予更多关注。
在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弥补学校人才方面的不足,扎实有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实操方面的研讨交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在确保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做好重点人群在班际、校际的交接,积极推进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介和后续督导。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建议,将学生心理治疗费用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
相关新闻
省心理名师工作室线下集中培训在株洲市一中举行
本报讯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张葵)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更有效开展,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日前,湖南省丁光木中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线下集中培训在株洲市一中举行,来自株洲市直学校和各县市区的优秀骨干心理教师参加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丁光木主持。活动中,有关专家分别从名师工作室的程序操作、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全体成员进行专题讲座。
“这次线下系统集中培训,对我们来说就是‘及时雨’,为我们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动力,指明了方向。”长沙市一中株洲实验学校教师刘妍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理清需求,加快应用步伐,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的途径。
丁光木表示,省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努力提升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科学规划、大力推动、有效实施、严格监管,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普及化,造福于每一个孩子,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
短评
“家校社”一个都不能少
戴凛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扰时有发生,为更好地疏解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比如各校心理教师配备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不断补足增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敢于向心理教师或家长求助。
比如教育部门已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城市学校,已陆续普及心理普测设备,可通过定期测试筛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早期进行干预或治疗。
但是,在县城或乡村,很多学校虽然设有简易心理辅导室,但还存在心理教师及相应设施设备不足的现象,很难实现上述要求。另一方面,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隔代亲”带来的溺爱纵容,以及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家长和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发现,或正确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这都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了危机。
因此,还应加强对县域心理教育的关注,如及时补齐学校心理健康设施设备,提升教师心理教育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家长素养,重视和健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明确家庭教育实施内容,加快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