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紫铜暖手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作者收藏的宋代紫铜暖手炉。 伊羽雪/供图

    伊羽雪

    我收藏了一个宋代手炉,是古人在冬天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很是小巧,像个小蛐蛐罐。

    那天来了一位收藏爱好者,是交往甚密的朋友领来的。一番介绍之后,我得知那人是一位收藏行家,从事收藏几十年,手里有不少雅玩。他一见我这手炉,不由得动了心,惊呼道:“这可是宝贝哦!”别说,我这宋代暖手炉,先不论真品与否,样子是十分精巧,很有鉴赏价值。最后那酷爱收藏的朋友提出要高价收买,见我就是不肯,又提出用明代投壶和我交换,或者用他最心爱的宋代瓷虎枕交换也行,均被我婉拒。

    这个手炉是南瓜形,紫铜制作,高仅为4.1厘米,腹径6.2厘米,十分小巧,做工却精细考究。吸引人的,还有镂空的炉盖上五碟捧寿与炉身花鸟虫鱼相得益彰的图案。这种古代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提柄)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它形式各式各样,还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别看手炉很不显眼,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走到哪里都可暖手。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贵人,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

    中唐时期,手炉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便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高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

    手炉的制作,明代日臻成熟,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其制作的手炉,炉体厚重,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常用一整块铜料,敲打出一把手炉,炉柄上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手炉格调高雅,精美绝伦,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斋房雅玩,极富文人书卷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冬又至,每每欣赏我收藏的小手炉,就仿佛看到了古人冬日取暖的样子,心里也便有了一点暖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