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屏村70亩苗木基地为何还没“退林还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张威)3月3日,记者驱车来到荷塘区仙庾岭镇蝶屏村,樟树在路边一字排开,杜鹃茶花交相辉映,本是一派绿满乡村的景象,却被一片黄土扰了春意。

    曾经盛极一时的苗木基地,如今放眼一望满目黄土,作为全市“退林还耕”试点的蝶屏村为何没有动静?

    现状

    曾经的苗木基地成了杂木林

    “之前是片苗木基地,但荒废后就成了杂木林。”村委会主任谭秋云指着这片农地讲起了杂木林的“前世今生”。

    十年前,我市苗木行情不错,通过土地流转,村里腾出3个组70亩农田搞苗木种植。一时间荒田成了“沃土”,村庄成了“花园”。苗木生产和销售成为这些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苗木市场终有饱和的那一天。“树不好卖了,林子也不管了,基地就渐渐荒了。”谭秋云回忆,苗木基地荒废后,村委会决定把这片荒林“退林还耕”。

    “农地都用来种树,下一代吃什么?还是要种田。”在现场,村民们议论纷纷。

    出路

    先种蔬菜恢复土质

    四年有望转为稻田

    去年,谭秋云和3个组农户开了一次会,商议如何“退林还耕”。

    村干部宣讲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引起村民们的共鸣。历时一个多月,3个组的农户无不举手赞成。

    同年5月,两台挖土机开进“荒林”。表土剥离回填、土地翻耕、人工平整,完善排灌体系,一块块荒地逐渐平整,但一份土质检测报告打乱了他们的“复绿”步伐。

    “虽然土表得到整治,但土质已经遭到破坏。”谭秋云叹息道,由于常年种植苗木,除草剂、杀虫剂已深入土壤,严重影响后续农作物的生长。“要想恢复到种植水稻的标准,估计还要等四年。”

    既然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先种上蔬菜,加速土壤的恢复速度。站在田间,记者看到靠北边的20多亩地已经种上了蔬菜。

    谭秋云介绍,他们每年都会对土质做检测,一旦达到标准,立即恢复耕种。

    荷塘区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年国家采取措施保护耕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对蝶屏村占用的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要最大限度恢复为耕地、消除违法状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