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株洲人如何“出城”?除了火车还有轮船码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仇民主从轮船码头搭船的船票。 伍靖雯/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一条泥巴路

    曾串联两种客运方式

    视线移到芦淞区车站路尽头的湘江边,这是轮船码头的旧址,与正在改扩建的株洲火车站相向而立。如今看来,这一条直道串联的两种交通方式,仿若无声的传承。

    株洲市文史专家仇民主还清晰记得,上世纪50年代,火车站广场不大,车站路到湘江边的轮船码头,还是窄窄一条泥巴路。不过,泥巴路两头都好不热闹,就拿轮船码头来说,这是当时株洲人往返周边地区的主要渡口,在霞湾、马家河等地都有停靠,后来还发展了去衡山县等地的班次,满足一些客商“出城”需求。

    轮船码头一直作为专门的客运码头使用,其前身是宝庆码头(邵阳船只专用)。相关资料记载,1955年,省交通厅内河航运局投资3万元,在这里用花岗岩条石砌成阶梯式码头,有石阶80余块,下首的主码头宽10米、长40米,上首两侧的子码头各宽4.5米、长10米,固定在岸边作为浮码头使用的趸船有2艘。

    这个码头建成之前,建宁码头主要承担客运功能。所以其刚通航期间,也被大家喊为“新客运码头”。

    民营轮船公司兴起

    与外商争夺市场份额

    湘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全省的黄金水道,但株洲的轮船客运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清朝光绪年间,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激发了一群有识之士在湖南开办内河航运事业的斗志,抵御外资控制中国内河航运。

    1897年,当时湖南最大的内河航运公司——鄂湘善后轮船局成立,次年,湘江轮船首航株洲,也成为株洲轮船客运的开端。

    这也带动了民营轮船公司的兴起。但当时,部分民营企业除了自身实力有限,还要面对外商的夹击,可谓筚路蓝缕、举步维艰——

    1900年,安化茶商梁啸岚租赁4艘“小火轮”船舶,开辟长沙至株洲的短途航线,但由于英、日等国外势力勾结官府作难,半年后即宣告倒闭;1905年,商人唐绅自购“小火轮”一艘,由湘潭开航株洲,但同一年,日本日清轮船公司可载客100人的浅水轮开航,专开长沙至株洲,日清公司与国内民营轮船企业激烈争夺市场份额,迫使一些民营轮船公司停航倒闭后,顺势推高船运价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清轮船公司的华工罢工,在社会各界声援下,使日本的轮船公司“无一乘客,无一件货”,被迫停航。

    抗战时期,因敌军轰炸,株洲的客运轮船停航,直到解放后随着需求复苏。

    上客、起锚、发动,伴随着引擎的轰鸣,轮船卷起翻腾的水流,向着对岸缓缓驶去……这是数十年前,株洲轮船码头每天重复发生的场景。

    随着一座座跨江大桥建成,繁忙而缓慢的渡口远离了大家的视线,甚至年轻一辈“只知有桥,不知有渡”。但对于不少老株洲人来说,这不仅是心头一抹回忆,更是见证这座城市交通发展的印记。

    多条航线满足客运需求

    除了“过河”还能“跨城”

    1955年,轮船码头建成后,设为省交通厅内河航运局株洲站。仇民主收藏的资料,录有这里的航运基本信息,包括株洲到湘潭、株洲到三门、株洲到王十万等航线,以及开航时间等。

    比如,株洲到湘潭航线,开航时间为每天早上9点,沿途停靠霞湾、马家河、向家塘、易俗河、河口。这条航线从1950年开始运行,到1987年6月,随着汽车客运班次增加、人们弃舟乘车而停航。

    1964年初,这里有了株洲到三门航线,每日2班、座位314个,每天下午3点40分开航,停靠地点包括小麦港、石家埠、雷打石和霞石埠。同年6月,该航线又新增延伸至王十万的客船,每天中午12点开航,除了原有的株洲到三门的线路,还增加了昭陵、淦田、龙船港、华石、梅冲、朱亭、彭皮港等停靠地点。

    1971年,株洲到王十万航线继续延伸至衡山县,满足人们的“跨城”需求。这条航线沿途停靠寺门前、三棒树、石湾镇等地,于1981年停航。

    公路兴起

    轮船码头成为历史

    酷爱收藏历史资料的仇民主,还保存着轮船码头的珍贵照片资料。一张照片里,砖木结构的候船室“浮”在近江处,一条约可容纳两人并肩通行的走道,连接候船室与码头阶梯,不远处,轮船正在驶近。

    1981年,省交通厅内河航运局投资42万元,在河堤内建设1400平方米的站房和候船室,旅客上下码头告别了长长的石阶,更为方便。

    不过,从1984年起,随着个体经营汽车客运兴起,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湘江客运市场逐步萎缩,到1992年客班停运,这里也成为人们的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