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艺术和体育等领域中,“松弛”都是一种时常被人们提起的追求,而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松弛的另外一个名字叫“老练”。
最近一期《十三邀》里,许知远老师对谈艺术家何多苓,节目中,何老师提到一个观点,即每一件事都必须松才做得好,他举了一个关于郎朗的例子,说那位钢琴家的手完全跟没有骨头一样,软绵绵的,但发力的时候爆发感十足,另外,何老师还提到林丹,说有一次他们彼此握手时,能感觉到那位强壮的男运动员手臂软得像女性一般。
何多苓老师的这种感慨我之前也体会到过,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很多一线格斗选手,如果你光看他们比赛时的瞬间抓拍,会觉得他们的肌肉好似钢条,一腿上去冰砖都能扫碎几块,但在不发力时,他们肌肉松软得惊人,那种凌厉的爆发恰恰来自由松到紧的猝然转变。
绝大多数领域里的新手都有一个问题,就在于紧张,而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人在没必要发力的时候也在使劲,进而产生一种自我拮抗的状态,想要克服这个缺点,需要的是在疲劳中坚持标准。
传统武术里有个拳法叫大成拳,这门派里的名家在阐述拳理时会演示一个技术,即在墙上挂一个厚垫子,然后让人在垫子前一段距离站好,名家把手搭在此人身上猝然一抖,就能把人放飞到半空,撞到墙上挂着的垫子再落下来,全过程犹如力学魔术,我自诩力量过人,也想试试,但最多把人推一个跟头,完全做不到将其放飞至半空的效果,练大成拳的朋友就说了,我越是想使劲,就越不可能把人放飞,他们在练功时,会用很长时间去站混元桩,那是一种将手端在胸前呈环抱状的姿势,非常累人,初练时用不了多久就会肌肉发抖,但此时正是长功力的关键,如果你用意志强迫自己保持这个姿势,身体出于自身的惰性就会不自觉地让无需发力的肌肉松弛下来以缓解疲劳,这种练习做多了,身体就会养成习惯,这种松弛带来的周身协调爆发是把人放飞的关键。
我听了以后就觉得很受教育,在疲劳中坚持标准,身体会自动开始“偷懒”,寻找用最低体力成本执行大脑命令的方式,并将其记住成为习惯,这便是松弛,是一个人的身体在某项技艺上常年被疲劳锤打后才能拥有的老练。
之前,我把自己的文章给一位仰慕许久的老师看,请他点评一番,那位老师看完以后笑说:“你写得太使劲了。” 我当时没明白此话何意。
后来,我才意识到,老师那是跟我客气,他其实想说的是“幼稚”。
@河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