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甫
近日,天元区某中学发出通知,拟在全校推行“人脸支付”,即学生在校内的就餐消费以后都要刷脸,费用即时从绑定的家长相关账号扣除,因此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人脸认证。学校这一举动,引发部分家长质疑,在学校里推行“人脸支付”,真有必要吗?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真有保障吗?
笔者一朋友子弟在该校读书,该朋友即向笔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但他也表示,担心孩子在学校被针对,他不敢表达异议,几番拖延之后,还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催促下,按照操作指令,让孩子完成了人脸认证。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学校此举欠妥,最起码没有详细说明这么做的必要性,让人怀疑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否与商业有关。
通过网络搜索,笔者发现外地也有中学在推行“人脸支付”,而且同样引起了质疑,并有媒体介入报道。报道中提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去年公开征集意见的《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也提出,原则上不应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对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身份识别。
很显然,急于推行“人脸支付”的学校没有按照上述要求来,也没有很好地回应家长的关切。有的学校解释称是为了方便学生消费,同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其实细细推敲,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毕竟学生在学校主要的消费就是吃饭,刷脸和刷卡有多大区别呢?何况,此举还可能将学生的个人信息置于风险之中。
人脸信息一旦泄露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三成受访者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而非法获取人脸信息有多简单呢?据媒体调查,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与这样的风险相比,在校园推行“人脸支付”的好处是很少的。因此,学校如果一定要推行,就需要拿出过硬的理由说服家长,给出过硬的防泄露措施打消家长担忧,否则,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单位,学校完全没有必要在“人脸支付”浪潮中冲在前头,宜暂缓行之。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