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父母善举引社会强烈反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2月6日,16岁的脑瘫女孩黄欣怡在家中离世。随即,她的父母强忍悲痛,将女儿的眼角膜、遗体无偿捐献。(详细报道见《株洲晚报》2月9日A04版)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日前,黄欣怡的故事被本报报道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称赞这个大爱家庭的行为。央视、新京报等媒体也致电记者,希望将欣怡一家的故事传播出去。同时,很多热心人士要帮曾美娟找工作。

    本报报道引来多家媒体关注

    爱心网友看到黄欣怡一家人的故事后,与记者联系时几乎都问同一件事,“欣怡家在哪?我希望能帮帮她父母。”一拨接一拨的爱心人士打电话询问联系方式。

    昨日上午,新京报的记者给本报打来电话,“我们想去见见欣怡的父母,看看欣怡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和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以及曾美娟沟通后,新京报记者于昨日下午来到欣怡家。

    相比第一次的见面,记者再次见到曾美娟时,她的脸色有些憔悴。曾美娟说,丈夫回乡下办理女儿的销户手续去了。这两天只有自己跟儿子在家。或许是姐弟连心,2岁的小儿子平时脾气很好的,最近两晚尤为吵闹。

    “欣怡在世的时候,每次看到纸尿裤,小儿子总会用手指着欣怡房间,嘴里碎碎念着‘姐姐’,可能他内心里总觉得纸尿裤是姐姐的。”曾美娟说,小儿子跟欣怡是有感情的,可能孩子看到姐姐床上是空的,知道家里少了一个人,所以才会吵闹。

    不止是新京报,昨日下午,本报还收到央视记者的电话。对方表示,看了报道后很感动,很同情欣怡的遭遇,也很敬佩她的父母。并希望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芦淞区相关部门为曾美娟找工作

    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涌向这个大爱家庭,不少人想捐款,还有人要给曾美娟介绍工作。

    “看了你们的报道后,我很受感动,我妻子看完后也哭了。我们都觉得欣怡的父母很坚强。”市民王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时,显得很激动。

    “听说黄波是做建筑工地水电维修的,你们把他介绍到我们工地来,我可以帮他们推荐工作。”昨日,市民李先生致电本报记者说,希望给他提供帮助。

    本报报道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昨日,芦淞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看到报道后,立即与董家塅街道某小学取得联系,为曾美娟牵线联系了一份购买五险、月薪1700元的后勤工作。

    得知许多人在关注他们时,曾美娟很感动。她说,没想到社会爱心人士、政府部门这么关注她家,她连声说谢谢。

    对于后续的找工作,曾美娟首先是感谢芦淞区相关部门的联络。其次,毕竟家中还有一个未上幼儿园的两岁孩子,她会好好考虑大家介绍的工作。

    记者手记

    大爱,让生命永续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离第一次去黄欣怡家已过去两天,但她父母那种“向死而生的大爱”仍历历在目。

    “舍不得是肯定的,但这样做,才觉得孩子没有白来世上一遭。”曾美娟曾这样告诉我,她和丈夫希望让孩子的生命更有价值,让生命之源再延续。

    有一种人的生命并不受时间拘束。他们向死而生,把自己的遗体当做对世界的最后馈赠。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失去光明的孩童重新得以看清五彩世界,走向死亡的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我想,对生命真正的热爱,大概就是在认清它的残酷之后依然温柔以待。

    器官捐献是生命、希望和爱的延续,它让死亡和重生,通过人性的善意,神奇地连接在一起,如同一场生死契约。

    2022年是湖南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第13个年头,还有很多像黄欣怡一样的人,就像一颗颗承载着“小我”与“大我”、“小爱”与“大爱”的善的种子,在器官捐献的领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杨凌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