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治芦淞,共享平安 构建芦淞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年来,芦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注重社会治理创新,扎实推进平安芦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一核多元新机制

    党委领导机制彰显效能,芦淞区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成立芦淞区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社会治理领导责任制;政府负责机制不断深入,政府明确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打通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脉络,依法下放有关服务事项,全面铺开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开设“综合窗口”,配备政务受理员,推行“一窗式受理”,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群团力量发挥助推作用,芦淞区工会服务阵地持续强化,职工之家建设得到壮大,已建成36个户外劳动者港湾;社会协同机制已具规模,全区建成5个不同级别的社会组织孵化场所,完成503家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工作,社工人均年培训时长30小时以上;公众参与机制日益健全,芦淞区80个村(社区)均已建立村(社区)民议事会制度,全区呈现出民风淳朴、宜居和谐、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五安”防范新模式

    防范政治安全风险有方法,芦淞区建立情报信息搜集研判机制、多部门参与协调处置风险隐患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芦淞区对辖区内52家重点目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在辖区安装1100多个摄像头,提升摸排和动态管控能力;防范社会治安风险有途径,芦淞区配套智慧小区建立智慧派出所,重大节点制定社会治安防控方案,建立“空地”相结合的多维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组建平安巡防队伍,加强社会面防控,社区民警占比不低于40%,一村一辅警100%覆盖;防范社会矛盾风险有决心,芦淞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村(社区)、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率达100%,设立专业调委会、行业性调解组织,落实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政策;防范公共安全风险有诀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对危险性行业、施工工程、“飞线”充电等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区完成“两山”铁路隐患整治任务;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有力量,芦淞区“依法治网”行动深入打击整治黑客等网络犯罪,打击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五治”融合新格局

    芦淞区强化政治引领,全面学习党的理论,发挥党的理论优势,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区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全区累计解决各类问题2600余个,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芦淞区提倡德治教化,建成“一网一微一端一频两号”芦淞融媒矩阵,注重短视频等新形式的运用,加强社会治理宣传;芦淞区聚力法治保障,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区、镇(街道)党政机关均聘请法律顾问,作出重大决策前,注重听取法律顾问的专家意见,推进依法决策,此外,各领域执法力度稳步加强,其中教育培训领域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注销学科类培训机构16家,学科类转为非学科类11家。同时,人社服务“红黄牌”实现零预警,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及智慧株洲评价系统满意率均为100%。芦淞区夯实自治基础,严格把控村居“两委”入口关,坚强基层自治组织,全区80个村(社区)已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及司法审核备案工作。基层工会按照“六有”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全区已完成10个村(社区)4个企业“小三级”工会规范化建设,自治规范性日趋完善。近三年,全区完成149个业主自治小区,推进并规范物业管理领域自治。

    此外,芦淞区智能安防建设有序推进,部分小区的智能安防建设已完成。雪亮工程已接全区各街道(镇),人、房、事信息网格化已基本采集,目前在动态工作中补充完善;司法局指挥中心、远程探视系统已建成;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实现网上全流程办案;综治中心、“一站式”纠纷调处平台、“雪亮工程”建设全面升级,8个街道综治中心配全政法委员,实现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雪亮工程”覆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平台已打通,资源可在市、区、乡办共享。 (文图/通讯员 段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