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店里售卖各种价位的奥特曼卡包。 记者/张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张媛
家住荷塘区玫瑰名城的张先生这两天很恼火,原来,放寒假在家的小儿子木木(化名)偷了奶奶100元买奥特曼卡片,被“抓”个现行。“奥特曼卡片,家里有上万张了,却还是止不住孩子想买的欲望。”张先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在大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奥特曼卡片,在许多孩子特别是小男孩的眼中却如同珍宝。通过集卡、换卡、“互相吹牛”形成的“卡片社交”,成了小孩子的卡片“江湖”。为了追求更稀有的卡片,孩子买起卡包来毫不吝啬,而“拆包即得”的赌博式快感更是让孩子欲罢不能。
交换卡片成了孩子们的“卡片社交”
“我今天拆了一张捷德UR卡。”
“送给我吧!”
“可以送你,但必须拿你的黑金换……”
7岁的木木与邻居小伙伴一碰面,就是一连串的关于奥特曼卡片的“社交暗语”。“根本插不进嘴。”张先生介绍。
木木第一次购买的卡片来自小区门口的小超市。1元一包也不贵,张先生本着“趁机教下数学”的想法,给木木买了5包,花了5元钱。“40张卡片一摊开,玩了一整天,太值了。”后来,木木拿着手里的卡片加入到小区孩子互换卡片的“江湖”中,才发现这40张卡片根本不够用。
在这之后,木木看到商店都要进去逛逛,缠着家长买卡片。“没想到,孩子还会偷钱买卡片。”张先生气愤地说,“越制止,越适得其反。”
家住佳兆业小区,5岁的西西也痴迷奥特曼卡片。西西妈妈有自己的“套路”——“做家务挣工钱买卡片”,她认为这样不仅让西西学会挣钱,也学会了花钱。但她哭笑不得,西西经常拿着卡片和小区的孩子去交换,但由于年龄小,经常是入不敷出,所以家里卡片并不多,“西西也被别的孩子‘套路’了。”
抽奖和开卡,像赌博一样“令人上头”
记者走访了多家开在小区的小卖店,发现这种收集类卡片已经成了店里的标配,除了1元包,还有2元、3元、5元、10元、20元档位,有的被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有的放在收银台边上,位置不高,小朋友一抬眼就能看得到。
据了解,这些卡片是以日本动画片“奥特曼”为主题的收集式盲盒卡片。如扑克牌大小的卡片,印刷着各类奥特曼、怪兽的形象,下方则是角色的攻击力、防御力等数值;而这些数值的大小,不仅由卡片上的角色决定,还取决于卡片的稀有程度;稀有度分为多个等级,比如“R(普通)”“SR(稀有)”“SSR(非常稀有)”等等。但记者对比各种卡包的包装,发现上面没有任何关于所含卡片等级的说明。
“不同价位的卡包开出高级卡的概率不同,越贵的越容易开到好卡。”一家小卖店老板介绍,“就跟现在的盲盒一样,你开出来什么等级的卡是要看运气的。”
家住山水洲城的易先生说,他的儿子杨杨今年6岁,也很迷恋奥特曼卡片。3年来,通过购买、交换,杨杨收集了一套HR3D大全套。易先生说,“就为了这一套,家长前前后后大概花费了近5000元。”
但每次抽奖和开卡都带有不确定性,像赌博一样“令人上头”,易先生说,成年人都觉得上瘾。
易先生说,卡片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就如同自己小时候收集小浣熊水浒卡,所以并没有过多制止,“我只是会给他提些要求,比如看书、做作业,达到要求才能买新卡。”
家长要及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一方面,奥特曼卡片盲盒般的开卡过程令人惊喜,另一方面,却也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沉迷于赌博式的快感中。株洲市二级心理咨询师赵静认为,低龄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发展,自我认知还不够准确,需要从别人的口中获得对自己的评价。拥有高级卡片,让孩子觉得更容易受到其他同龄孩子的肯定,也更愿意为了这个目的去购买卡包。所以,家长要及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让孩子不仅仅从“卡片社交”中获得认同感,也要让他们明白应该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这种精神层面进行比较,帮孩子在这些方面寻找榜样。
赵静表示,商家像赌博一样“令人上头”的销售模式,需要家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尝试与孩子事先进行一些约定,制定购买规划,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至于个别孩子偷钱买卡的行为,家长要在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同时进行理财教育,“‘堵不如疏’,越限制孩子,孩子渴求越强烈。与其如此,不如合理解禁,适当满足孩子,减少其匮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