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调查报告是“以案促改”里程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樊大彧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调查认定,“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我国从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没有先例可循,且涉及面广、重点事件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调查工作由应急管理部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指导,水利部、公安部、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政府等十几个省部级单位参加。经过全面深入调查,查明了有关地区和部门履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查明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事件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迟报瞒报问题。调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调查报告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拿出了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此次调查深刻揭示了郑州市存在的应对部署不紧不实、应急响应严重滞后、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缺少有效组织动员等突出问题,也指出了郑州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的严重城市病。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雨水管道少,排水明沟等设施改造达标率低,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另外,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等突出问题,教训深刻,引人深思。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通过我国首次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提出了重要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堪称“以案促改”里程碑。应该说,导致郑州惨痛灾害的诸多因素,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基层基础尤为薄弱的情况,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