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森
公元1134年,金兀术与伪齐汉奸刘豫的军队联合南侵,张浚被任命为防守长江的统帅,此时岳飞亦率军参加防御战。当张浚出发去前线督战时,岳飞写《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一诗为他送行。诗云:“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格调高昂雄壮,充满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读之令人击节。
“风霆”,即风雷。“霆”为突然响起的雷声,故“雷霆”并用。雷有许多别称,如“惊雷”,鲁迅《无题》:“于无声处听惊雷。”冬天的雷叫“冻雷”,“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春天的第一声雷叫“新雷”,“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雷》)雷又称“霹雳”,“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成语中的“风掣雷行”、“雷厉风行”,意为风与雷齐作,声响大,速度快,威力猛。于是“风雷”这个意象,常被采撷入诗,用来表现宏大的叙事,如战争场景、山川变迁、社会动荡……也用来抒发诗人的刚烈秉性、豪迈情怀。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就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评家李元洛先生评曰:“‘风雷’本指自然现象,这里却是指雷厉风行的政治变革与摧枯拉朽的变革激情。龚自珍的诗多次咏赞了‘风雷’,如‘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心中不废才’,如‘著书不为丹青误,中有风雷老将心’,如‘狼藉丹黄窃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潮动地来’”(李元洛《清诗之旅》)
株洲有秋瑾夫家的别业“愧堂”,亦可称是她的故居,如今已恢复旧制,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秋瑾为辛亥革命先驱,是让人敬仰的巾帼英雄。她后期的诗,铁板铜琶,金声玉振,也常以“风雷”入诗。《柬某君》:“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蛰龙无术起风雷。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第三,四句写满清王朝统治已久,我如潜龙无法启动破毀它的风雷;第五、六句说自己怎能在闲适中老去,怎甘心让祖国危亡沦为劫灰。真正是“长歌慷慨”,惊神泣鬼!
曾参加晚清维新变法的梁启超,因壮图未成,被清廷通缉不得不逃亡日本,然后再从日本去美国,乃有《太平洋遇雨》一诗:“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劫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李元洛兄评曰:“梁启超此时年方二十七岁,仍然热血贲张,壮怀激烈,全诗也天风海雨,笔走雷霆。‘浪淘’与‘淘难尽’之反挫,逆折生情,今日读来仍可使懦夫立志而壮士起舞。”(《清诗之旅》)
《毛泽东诗词欣赏》一书中,毛主席以“风雷”意象入诗的,就有数处。“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念奴娇·井冈山》)“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七律·有所思》)……从中可看出他对这个意象的喜爱。评家说他的词大多呈现一种豪放的格调,也酷好写大题材大场面。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是重大历史事件,其声势浩大,作者故以“霹雳”来形容“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