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人群最希望得到怎样的温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天元区大湖塘社区的殷作兵,幼年丧父,母亲去世多年,家中困难,至今未成家。2018年他外出时摔倒,同时发现患有重型糖尿病。如今,他脚上仍有钢板,为了控制血糖,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摔伤后,街道社区帮他申请了每月580元的低保。疫情期间,他主动加入社区义务巡逻志愿者队伍。

    “逢年过节,政府会上门慰问,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不过,总靠救济既不好意思,也不是个办法。”55岁的殷作兵说,希望新的一年看病费用能低一点,自己身体好起来后,政府能帮忙找个工作。

    2019年晚报“金秋助学”帮扶对象小莲说,她每年能从学校得到一些困难补贴。不过,她更喜欢学校另一种“送温暖”的方式:介绍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勤工俭学活动,这样既不会妨碍学习,也可以获得资助。

    ●“送温暖”转向“适度普惠型”

    岁末年初,石峰区慈善超市迎来一波“生意”高峰。1月13日下午,石峰区职工志愿者服务队就走进石峰区慈善超市,开展“走进你,温暖我”慰问贫困学生的活动。

    石峰区慈善超市去年4月开业,是我市首家通过民政注册登记的慈善超市,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志愿者协助,百姓受益”的原则,由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承接具体运营工作。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构筑一个平台,比如社会化运作的“慈善超市”“慈善爱心屋”,可送出“有尊严”“自选式”的温暖,杜绝作秀成分,将温暖送到实处。

    株洲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政府致力于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同时,应该将部分“送温暖”的工作转移至社会组织,由后者承担更多募款、捐助工作。

    ●超越“送温暖”

    西子社区晓雷爱心工作室创始人刘晓雷说,工作室成立8年来,多次组织邻里互帮互助、护送老人就医、慰问环卫工、爱心送考、结对帮扶、关爱孤老病残活动。

    “困难人群会渴望政府‘送温暖’,但更需要减轻看病、出行、生活等方面的负担,需要提高收入。”刘晓雷认为,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来说,“送温暖”虽可以解决一时的困难,但如果造血机制没有改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群众需要长效性帮困机制,同时渴望制度性减负、增收机制,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超越传统的“送温暖”,推出更多实质性改善民生的举措。

    “除了物质扶贫,还要扶心、扶志、扶技。”炎陵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张杨浩说,十年来,根据孤儿的实际需求,协会以心灵关怀和精神陪伴为主,以“四扶”精准长效帮扶模式,确保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