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原红旗码头处,已看不出昔日的痕迹。伍靖雯/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湘江从株洲穿城而过,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历史源远流长。凭借港口码头,株洲本地的木材、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株洲最早的码头在哪?发生过哪些故事?这一次,我们来探寻株洲的码头旧事。

    江西商人建株洲第一座码头

    株洲港曾被列为湖南八大港之一,最早的株洲港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设建宁县,县治驻槠洲(今株洲)。

    一切论断要靠考古证据来证明,然而,目前还没有发现建宁县时期的文献资料可以提供佐证。

    目前关于株洲水运发达的文字资料,最早的是南宋时期,文人多次提到的“槠田古渡”,比如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作诗《九日槠洲舟中》,写有“几年重九客他州,少泊槠田古渡头。”

    株洲市地名首席专家彭雪开实地考察认为,诗中“槠田”,即为“株田”。明清时期,株田铺为醴陵县经白关、荷塘铺通往长沙的必经之道。不过,同样由于缺少足够证据,考古学家至今难以确定这个古渡口的具体地点。

    《湘潭县志》及《株洲市志》记载,1650年,湘潭县株洲镇江西移民中的商人,在五节街(后解放西街)的湘江边建大码头,开办货运,这是株洲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码头。

    《株洲市南区志》记载,大码头宽8米,共有84级台阶,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在清代、民国时期,大码头的木材、茶叶、粮食、瓷器等商品贸易量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从运煤到运粮,这里曾是株洲最大码头

    1月15日下午,下着雨,我从九天路一直走到湘江边,圆形广场上空无一人。若不是和几名老株洲再三确认,很难相信这里曾是株洲最大的货运码头。

    1905年,汉冶萍公司在株洲设转运局,并在现在的九天公寓到西海农贸市场一线修建煤炭下河码头,码头建好后,可以把从萍乡用火车运来的煤炭装船运往汉阳铁厂,回程则运回煤矿坑木和铁路枕木。

    《株洲市南区志》等资料记载,这个码头岸线长约600米,陆域宽100米,是株洲当时最大的码头,1910年至1926年,这里年均运煤30余万吨,码头卸煤装船的工人有2000多人。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期间,不仅株洲港口被破坏殆尽,浙赣铁路也为阻挡日军进犯而被拆毁,煤炭运输暂停。此后虽然铁路重修、码头复业,但株洲这个煤炭下河码头,要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迎来“第二春”。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株洲的港口重现生机,原煤炭下河码头处逐渐形成砂石、百货和粮食三座码头,1969年,三座码头合并并更名为红旗码头。

    老株洲仇民主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时从洞庭湖运来的大米,在红旗码头上岸,由人扛肩背运到株洲市大米厂,也就是现在的西海农贸市场附近。直到1978年以后,粮食弃水走陆,这里的码头机械相继被拆除。

    轮渡码头日渡客量曾达2万人次

    今天的株洲,交通如此便捷。但回溯四五十年前,湘江如天堑,大家只能坐船横渡。“我就是从对河嫁过来的。”今年82岁的姚春桃,出嫁前住在河西的老园艺场附近,至今她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湘江边轮渡码头的繁忙。

    1994年版的《株洲市志·交通卷》记载,株洲的轮渡码头原来叫“湘一义渡码头”,位于原建宁街上游约300米处,河西与其相对的岸边也建有麻石码头。当时的义渡码头设有渡亭,2艘木船免费运送往来湘江两岸的人,一艘木船只能容纳10来人,每次划到对岸大约要20分钟。1959年,政府购置轮船,这里改为轮渡码头。

    “那时的河西还是一片菜地,河东要繁华很多。”姚春桃还记得,最初轮渡的船票限售,一张票只要1分钱,后来慢慢涨到3分、5分钱。当时,很多菜农早上在河西搭船,到徐家桥附近去卖菜,卖完又坐轮渡回来。

    1982年,姚春桃的女儿陈霞利也开启了“轮渡生活”,每个工作日从河东坐船,到河西的原株洲市棉纺厂上班。“那时候坐船过河的,有大半都是我们厂子职工。”陈霞利还记得,有时候码头上等着坐船的人太多,只能分批过河。

    相关资料记载,80年代初,轮渡码头每天的客运量能达到2万人次。一直到1988年底,株洲大桥通车,陈霞利和许多同事一起改搭公交车上下班,与轮渡告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