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的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细心的胡华看到爱人的帽子歪了,立刻上去帮忙戴正。

    ▲现在还保留着手工拉线这道工序。

    ▲胡华把机器打好的棉花铺成棉被状。

    ▲胡华经常用手机拍短视频发到网上,为自己赢得了很多客户。

    ▲以前的手工弹已经换成了机器拉丝。

    ▲胡华说,妻子和他是工作上的“黄金搭档”。

    ▲给棉絮缝制纱布。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谢慧 文/图

    36年前,手艺人胡华带着一身行头由蜀入湘,只为多赚得那一块五毛钱。岁月如梭,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已把湖南当成第二故乡。

    胡华来自四川广安,1983年高中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了弹棉花这门手艺。从此,一把弹弓、一块磨盘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一起走遍四方。

    最初,他在怀化的靖州、会同和贵州的黔东南一带上门弹棉被。“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弹一床棉被只要三块五毛钱,但是在湖南、贵州这边却能收到五块钱。”胡华说。

    “当时机械化生产还未兴起,手艺人在农村很吃香,家家需要弹被子,在谁家做事,就在谁家吃住。”胡华回忆,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到了晚上,大家就围在火塘旁谈天说地,非常有味。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间来到九十年代,在家里的催促下,胡华不得不回到四川老家,相亲、结婚、生子。在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胡华又带着爱人远赴长沙,最后辗转来到株洲,这一待就是20多年。

    “最初,弹棉被都是在街头巷尾,今天在东头弹,明天在西边吆喝,就像流浪的艺人。”厌倦了漂泊生活的胡华,十多年前决定在株洲落个“户”,位置就选在嵩山路。

    如今,弹棉花的声声弦响渐渐成了历史的袅袅余音。看着店铺里新增的棉花加工机床,胡华再次摸了摸那把老弹弓。他说,再干十年就退休,想去成都儿子那享享清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