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打石,不一样的乡镇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原雷打石瓷厂。 记者/伍靖雯 摄

    ▶雷打石镇上的“禁烟碑”。 记者/伍靖雯 摄

    ▶原雷打石瓷厂内的职工食堂。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雷打石这么有趣的地名,来到这里,总会想了解这个小镇的前世今生。

    “以前,我们这可是十里八乡交通最便利的地方。”住在原沧沙埠老码头附近的李志斌和我聊起,明末清初,贸易以水运为主,雷打石成了湘江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直延续到建市之后。

    而今翻开这个小镇的发展史,有老码头、近百年历史的瓷厂、民国年间的禁烟碑,一切都在诉说不一样的乡镇往事。

    “雷打石”为纤夫谋方便?

    湘江浩浩汤汤,西岸的雷打石镇,与渌口老城隔江相望。

    “雷打石”这么独特的地名起源于何时?株洲市地名首席专家彭雪开考察记录,明朝嘉靖年间,这地方还叫“清石潭”,镇子东北有一石山,状如磨盘,又叫磨盘山,周围九牛似牛,俗称“九牛推磨”。

    自唐宋以来,磨盘山靠湘江边有一石道,原本是纤夫拉纤的野道,从这里拉船艰辛绕过磨盘山,才能到镇子南端的沧头岸。

    具体不知是哪一年,有人听见磨盘山方向雷声大作,然后看见数道巨大闪电落下,这石山与周边的“九牛”都被击毁,原本要绕山拉纤的纤夫不用受累了,大家印象太深,此后,这里就被称为“雷打石”了。

    这次到雷打石镇,特意去看了一下磨盘山。不过,不知是没找对角度,或是采集石灰石导致山体变化,真没看出这座小山像磨盘。

    听当地居民说了更玄乎的故事,相传雷击巨石处,有石缝流出血水。不过,后来有学者考证,这大概是氧化铁与泉水混合产生了化学反应。

    不管传说虚实,至少清朝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已录得“雷打石”这一地名。

    雷打石的老码头

    81岁的李志斌推开家门,走不过十来步就到了湘江边。这里原来是沧沙埠老码头,西行的渌水在此汇入湘江,一道北流。

    “以前,这里可是十里八乡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特别热闹。”李志斌指着江边一处空地说,那时这里经常黑压压站满了人,大家都来此坐船过河、进城。人来人往,贸易也兴,当时这里不过2米宽的行道,铺的是麻石,买卖粮油、南货北货的,都在街两侧开店,好不热闹。

    直到五六十年代,沧沙埠老码头周边都是雷打石镇的商贸交通中心。“现在去哪都是车,哪还要坐船咯。”老人家笑道,尤其是1988年底株洲大桥竣工通车,进城的人们纷纷涌向株洲这第一座跨江大桥,随后的几十年里,跨江大桥一座接一座,雷打石的渡口码头也告别了往日的热闹,甚至一点点衰颓下来。

    老人家精神矍铄,如今每日在家种种菜,到江边散散步。孙子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在株洲市区找了份会计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在他看来,时代在发展,这个老码头的兴盛与落寞,都是时代的选择,如今能与这平静相守,已是不同旧日的幸运。

    雷打石的禁烟故事

    原雷打石瓷厂门口“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外墙有五角星标志的职工食堂,废弃的石灰厂与高耸的烟囱……大概是因为镇上有不少富有年代记忆的建筑,随意走在路上,看这里的人和物,仿佛都能串联起一段往事。

    不过,最让我好奇的还是江边的“禁烟碑”。这石碑露出地面的部分高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紧靠着一堵夯土墙,碑上刻有“永禁洋烟如违禀究”8个大字,“洋烟”是指鸦片,“禀”即向官府禀告。

    这是全市发现的唯一一块与禁烟有关的文物,石碑上虽然没有时间落款,不过据地方文保部门分析推断,这石碑应当是立于清朝,当时老码头人来人往,特意设在码头处,也是警示路人和商人。

    湖湘文化研究者鲁新民老师分析认为,这块石碑应立于光绪年间,当时清廷颁布了《禁烟章程》,其中第九条要求:“各地方官应通饬境内公正绅商设立戒烟会社,刊布戒烟白话书报”。另,当时沧沙埠老码头北侧不到100米的临街店铺,有一家历经清代、民国的石匠铺,可以推测,雷打石的这块禁烟石碑就由沧沙埠石匠铺使用“戒烟白话”刻字而完成的。

    不仅是株洲,近几年,长沙市都正街发现了光绪年间所设的“湖南禁烟局”地界石碑;耒阳市仁义镇罗渡渡口发现了晚清时期的禁毒标语,如违者“坐牢、入刑”等。这些均为清廷《禁烟章程》之影响。

    目前,位于雷打石镇的“禁烟碑”已被列为市级文物,做了一些加固和防盗保护。“可惜的是,很多住在镇上的人都不知道这块石碑,不知道这段故事。”李志斌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