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荣人亦辱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唐代诗人李峤的《钱》诗,颇为人称道。诗云:“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虽解荣人亦辱人。”

    “九府”,是指周代掌管钱财的九个衙门。“五铢”,即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铸造的铜钱。第二句是说晋初成公绥作《钱神论》,尔后鲁褒用此题目作对话式赋体杂文,称钱为“孔方”。诗评家李元洛先生说:“《钱》诗在抒写钱的‘世珍’价值、‘通神’魔力之后,发出了‘须知足’的议论,因为它能‘荣人’,也能‘辱人’。此可谓一剂清凉散,如果善自品饮,可以让许多利令智昏的灵魂降温!”(《唐诗分类品赏》)

    钱,亦名“孔方”“阿堵物”。又称作“泉”,取其流行周转之意。古代除铜钱、纸钞之外,金、银也是可以当货币使用的,故有“金钱”一语。钱,是“一切货币的统称”(《辞海》)。

    因钱在日常生活中流传广泛,人人熟知。或以勤劳、智慧而获,或以非正常手段而得,其使用更是各有各的方式,有的挥金如土,有的节俭如吝。于是,在诗歌创作中,“钱”便成了一个常用常新的意象。

    在势利者眼里,“钱能通神”,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唐·徐夤《咏钱》)在明智者心中,人的生命短促,你非法占有那么多钱财干什么?“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唐·杜荀鹤《自遣》)达人高士往往视金钱如粪土,追慕的是一种生命的自由自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封建社会的底层民众,终年劳作,缺钱少食,更有贪官恶吏的巧取豪夺,令具有悲悯情怀的诗人伤心、愤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质钱解衣服,贾丝添上轴。不敢辄下机,连宵停火烛。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裤?”(宋·文同《织妇怨》)唐代的韦庄在《女仆阿汪》一诗中,对女仆阿汪的辛勤料理家事和重情重义,充满由衷的感激,祈愿哪一天富贵了,一定要倾心报答。诗云:“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识又相寻。他年待我门如市,报尔千金与万金。”

    在植物中,有一种叫金钱花的,六月开花,金黄色,形如铜钱。金钱花,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润笔花。诗人常拿它来入诗,表达不同的意旨。

    或说其幸而不是真正的金钱,多栽多种,也不会“伤廉”。如唐代陈翥《金钱花》:“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或讥讽它不是真正的金钱,因而无法为劳苦百姓扶困济贫。如唐代皮日休《金钱花》:“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或浮想联翩,称此花若是可使用的金钱,号称“富贵花”的牡丹最应该得到。如唐代朱鹄《金钱花》:“也无稜郭也无神,露洗还同铸出新。青帝若叫花里用,牡丹应是得钱人。”

    写得真正有批判锋芒的,是唐代诗人罗隐的《金钱花》,揭露了当时的残酷现实,官僚、地主、豪强对老百姓不择手段地层层盘剥,疯狂地掠取钱财,将社会财富占为己有。诗云:“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