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就是温柔的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林娅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背负着父母的爱和期望,一路顺风顺水地成长。儿子出生后请了保姆照顾,林娅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压力,她的挫败感是从儿子上学开始的。儿子几乎每天被点名批评,学习成绩更是让林娅着急上火。

    亲戚朋友一直夸儿子情商高,但林娅觉得这不过是善意的安慰,自己不能心软,一定要对儿子的未来负责。她对儿子越来越严苛,儿子偶尔辩解两句,林娅的巴掌顺势就扇过去,儿子从不躲闪,哪怕现在上了初中,比林娅高出一个头。

    儿子心里难受,林娅知道,他总是皱着眉,把一双手指头咬得血淋淋的。一天傍晚,林娅接儿子放学,听到他在车后座说,妈妈,我想死。声音不大,但在林娅耳朵里,就像一声惊雷。林娅想,算了吧,好好活着就好。

    可是看到儿子的考试成绩,看到老师的评语,林娅又按捺不住。

    一次团体课上,林娅说前天晚上动手打了儿子。我请林娅把当时的场景布置出来,林娅扮成儿子坐在书桌前看小说,替身扮演的“林娅”呵斥道:“学校又不考《哈利波特》,如果考,你一定可以得第一名。现在是写作业时间,你又看课外书。三心二意,什么事都做不好……”

    “林娅”继续呵斥:“你不用摆脸色给我看,我又不欠你的。你看看佳佳,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儿子”抱着头,不作声。

    我问林娅饰演的“儿子”:“妈妈对你说这些,你感觉怎么样?”

    “儿子”说:“很烦啊。”

    “你希望妈妈怎么对你?”

    “儿子”愣了半晌,说:“不知道,我不知道别人的妈妈会怎么对孩子……”

    我邀请团体伙伴们轮流上场,扮成“妈妈”,用自己的方式和“儿子”交流。

    “妈妈”的态度不一样,“儿子”的回应也不一样。但是,每位“妈妈”上场,“儿子”都说要一杯牛奶。捧着牛奶,“儿子”掉下眼泪,说:“妈妈从来不会允许我在书房喝牛奶。”

    林娅说,自己从小很听话,爸妈去上班,用粉笔给她画一个圈,告诫她:只能在这个圈圈里玩。小林娅乖乖呆在圈里,画画,看小人书,大人会因为她的听话乖巧而称赞她。

    林娅说,这么多年我只顾着告诉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却忘记给他有温度的爱。特别是当我问每一个妈妈,我能坐在书房喝一杯牛奶吗?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温柔以待,都是肯定的回答。有那么一瞬间,我十分失落与沮丧,其实在书桌旁喝一杯牛奶又怎么样呢?当我拒绝他时,他带着不悦的情绪能做好作业吗?这一刻,我豁然开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林娅在努力。往常喊儿子起床,她会站在门口,奋力敲门生气责备:要迟到了!昨晚就不该那么晚睡!儿子总是迷迷糊糊,半天起不来。现在,林娅会走到儿子床头,拍拍他,轻声唤醒他,儿子一跃而起。

    也许,这就是温柔的力量吧。

    ——摘自《照进心底的光》 (毕亚炜)

    毕亚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剧考试委员会认证导演,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后病人心理干预课题负责人,株洲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天元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天元区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咨询师,湖南省红十字会“四星”志愿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