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指导价出台,不是为了让校外培训再热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方圆

    近日多地相继就学科类校外培训政策征求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各省市公布的政府指导价中,最高为每生每课时70元,最低仅5元。对此,一些家长好像觉得“校外培训又可以搞啦”;一些原来从事校外培训的人,似乎又有“重开炉灶”念头了。这也许是坊间的片面理解。

    必须明确,多地规定的政府指导价,针对的是“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而不是之前已被禁止了的校外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对学科类校外培训定价原则和范围、定价权限、加强成本调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国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立了“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根本原则。说白了,像过去那种五花八门培训机构齐上阵,弄得家长们晕头转向的校外培训乱象,已经难以再现了。

    现在一些家长担心的是,这些实行指导价格的校外培训,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看到,当大批营利性的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停办后,原来一些花大价钱送孩子参加这种培训的家长,有点寂寞了,也有点不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那些经过审批且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校外培训还是有参加的积极性的。

    培训报名的热情高了,会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甚至“一课难求”的现象?如果出现,怎么办?会不会“扩招”,会不会变相提价?校外培训会不会通过另外的途径重新热起来?这些都是需要主管部门做好预案来有效应对的。

    “双减”不是权宜之计。它关乎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国家的未来。

    校外学科类培训可有,但绝不可热。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落实好相关规定。由此,才能确保“双减”的目标实现。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