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诈App凸显技术开发乱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通过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安装的某些App,在外观和功能上看似并无异样,但用户进行大额充值后,App居然打不开了,用户资金也随之“灰飞烟灭”。近期,媒体报道了多起这样的案例。调查发现,大量“量身订制”的涉诈App背后,隐藏着灰色产业链,有的公司从接单、开发,到封装、分发、售后等,提供“一条龙”服务。

    高仿App坑走巨款

    去年下半年经历的一次与手机App有关的离奇遭遇,至今让北京市顺义区的郭女士百思不得其解。郭女士手机上的某财富管理App看起来和身边朋友们的没有任何区别,起初投资收益颇丰,没想到投入200万余元巨款后,系统显示“账户异常”无法提现,随后这款App再也无法登录。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款看似正常的App,实为“山寨版”,系在安徽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旗下的“微导流”平台封装而成。经查,“微导流”平台管理者的亲戚桂某利用其权限,没有在该平台实名注册即为他人封装多款名为该财富管理的虚假App,后被他人利用实施电信诈骗。

    年轻人沦为“制刀者”

    无独有偶,湖北浠水县的陈女士下载了一款炒虚拟货币的App。没想到,没用多久,这款App就打不开了,她充值进去的74万元也没了踪影。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顺藤摸瓜,在天津市一家科技公司抓获了开发该App的团伙。警方赶到时,一群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埋头工作。

    今年4月底被查封的湖北晟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此类新型电诈案背后的推手。办案民警介绍,该公司由25人组成,分为技术、销售、美工等部门。技术开发人员分工明确,一番操作下来,一款App制作周期大多不会超过1个月。该公司还为下线买家组建微信群,负责后期功能调试、维护等。

    团伙作案之外,一些涉诈App案中,有的技术开发人员私下“接单”、参与其中关键环节,从中非法渔利。11月初,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起涉App裸聊敲诈勒索案。案件中,明知该App是不法分子用来实施犯罪的工具,计算机专业毕业的“00后”孙某某仍为其提供软件平台搭建、后台技术维护服务。不到3个月,孙某某非法获利22820元,后被提起公诉。

    App开发存监管漏洞

    今年7月以来,国家反诈中心接连公布两批共计644个涉诈App。这些仿冒App,由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梳理后整理而出,内容涵盖社交、贷款、投资、博彩、购物、短视频、手机安全等多个领域。

    据报道,App开发制作几乎没有准入门槛,一些封装平台审核不严、流程形同虚设,伪实名注册、更换网址重复封装现象频出;一些App绕过应用商店审查,扫码即可下载,监管处于缺失状态,加之涉案网站多租用域外服务器,致使App近乎处于脱管状态。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志波表示,涉诈App大都是懂编程的人编写的,有的高校毕业生只注重技能提升,比如致力于让软件实现某些功能,但不清楚自己写的代码最后会被拿去做什么,有的可能被二次开发,有的可能通过接“私活”写代码,“都暴露出其背后法律之弦的缺失”。

    专家建议,应设立App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开发、封装、分发等各类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并制定行业规范、定期核查,以防止开发者因利益诱惑,选择铤而走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