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冰上运动 打滑挞似高山滑雪 冰蹴球已300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冰嬉图》局部(清 乾隆 张为邦、姚文瀚,现藏故宫博物院)

    北京冬奥会将至,拥有300年历史传承的老北京“冰蹴球”重出江湖,吸引众人跃跃欲试。然而,我国冰雪运动远远不止一个“冰蹴球”……

    以前的溜冰鞋长什么样?

    冬季最寻常的冰上运动就要数滑冰。清代的北京什刹海、积水潭等处,每逢冬季都有许多人前往滑冰。

    既然要滑冰,则要用到溜冰鞋,但古代没有如今的这些“专业设备”,那古人怎么办呢?

    据悉,最早的冰鞋从冰刀演化而来,为了便于在冰上行走,人们把牲畜的胫骨紧缚于脚下。此后,人们对冰刀不断改进,木板的底部固定上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扎紧在鞋上,称为冰鞋。

    清朝时已有“溜冰”称号。清代的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曾记载,“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溜冰要穿特制的有铁齿的溜冰鞋,有时候还会进行溜冰比赛,从河一头滑到另一头,以最先到达为胜。

    清朝另外一种冰上运动名曰“打滑挞”,类似于现代的高山滑雪。人们选择一个陡坡,用水浇成冰山。滑雪勇士们从最高处滑下,以到地不摔倒为胜。这项运动要使用带毛猪皮的冰鞋,因为打滑挞从高处滑落,需要非常光滑的冰,同时冰鞋也要非常滑,以尽可能减少与冰的摩擦。

    足球、篮球和滑冰可以三合一?

    冰上蹴鞠运动即滑冰与蹴鞠结合。《帝京岁时纪胜》中曾写道:“金海冰上作蹙鞠之事,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

    古人冰上抢球穿的是特制冰鞋。参赛者分为左右队,一队穿红衣,一队穿黄衣,排队站好。侍卫将球踢向两队中间后,众人争抢,抢到球者再把球抛给队友。这种运动把足球、篮球和滑冰三项运动结合,抢球既可以用手掷也可以用脚踢。因需控制球,穿的冰鞋必须灵活,所以鞋上安装了铁齿。

    冰上蹴鞠在民间也有所流行,但因冰上足球制度还不完备,所以发展并不广泛。

    “伸不开手”的九格格使其发扬光大

    与冰上蹴鞠名字类似而玩法完全不同的就是冰蹴球。它本是清乾隆年间的宫廷游戏,叫做“踢盖火”,“盖火”是古代盖在炉口压火的铁器,圆形、中间凸、顶端有孔。

    “小孩小孩跟我玩儿,踢球打尜儿溜二闸儿。”这句老北京童谣里说的“踢球”,指的是老北京特有的运动——踢石球。数九寒冬,该项运动便“转战”冰面,踢法相同,于是被叫做“冰蹴球”。

    皇家每年要进行冰嬉表演,老百姓则在什刹海冰上踢冰核儿取乐。孩子们穿的布底棉鞋站在冰上不易打滑,把凿冰时散落在冰上的冰块当球踢,规则与踢石球一样,用脚踹球,以球击球得分。

    “冰蹴球”在什刹海地区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李声振的诗人在《百戏竹枝词》注释中说:“蹋鞠,俗名踢球,置二铁丸,更相踏墩,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

    那么是谁将这项体育运动推广开来的呢?据说这与一位格格有关。乾隆有位九格格。她一生下来右手呈半握拳状,一直伸不开,被称为“佛手公主”。她看到姐妹兴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却因“佛手”无法参与,故而闷闷不乐。乾隆为此命大臣海望想办法让九格格开心起来。

    海望察访民间发现,“踢石球”用脚不用手,适合九格格玩耍。得到乾隆恩准,宫内太监就陪着九格格开始玩踢石球。随后,九格格嫁给家住什刹海畔的权臣兆惠儿子格兰泰,踢石球的游戏自然跟来了什刹海。

    清朝末年,醇亲王府还保留着这一娱乐活动,王府太监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儿。后来,经溥任(末代皇帝溥仪之四弟)参与,“踢石球”活动被北京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定名为“蹴球”,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随着时间推移,冰蹴球退出历史舞台,但冬季儿童“踢冰核儿”又开始成为民国时期的热门游戏。不过,踢冰核儿的活动也在什刹海消失了60年。目前,这一传承300年的体育运动正逐渐回到世人的视线,成为北京市民冬季一大娱乐对象,古老的体育竞技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选自《法制晚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