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举措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揽子举措。

    意见提出的举措有哪些亮点和创新,将在哪些方面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回答了记者提问。

    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问:意见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意见共分八个部分、24条,主要部署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的老龄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意见既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上与2019年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保持一致,又聚焦新时代、聚焦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侧重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通过创新和完善政策举措,建立制度框架,推动老龄工作落地见效,是指导新时代老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凸显健康老龄化理念

    问: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意见有哪些新举措?

    答: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在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方面,意见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

    在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各地要通过直接建设、委托运营、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发展机构养老。公办养老机构优先接收经济困难的失能(含失智,下同)、孤寡、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年人,并提供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养老服务。

    问: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方面,意见提出哪些举措?

    答:意见聚焦解决老年人健康养老最紧迫的问题,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

    在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方面,意见提出,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完善现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倡积极老龄观

    问: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意见提出哪些措施?

    答: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采取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办法,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各地要通过盘活空置房、公园、商场等资源,支持街道社区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意见还要求,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据新华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