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圈:守一段诗意时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雯思(右一)和社员学习工尺谱。 刘芳 摄

    ◀张雯思的定装照。 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1月19日,文化园里雅韵声声,记者被一段宛如水墨情调的昆曲牵引而至,穿过弯弯长长的石子路,经过泛黄的垂柳,在图书馆里见到了这些昆曲爱好者。

    他们不是专业的昆曲演员,却酷爱昆曲。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都热爱古典文化,热爱昆曲。这里是株洲雅韵昆曲社,每周五,他们都会相约,学昆曲,唱昆曲。

    他们守一段诗意时光,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是这些昆曲爱好者最大的乐趣。

    年轻的民间剧社

    张雯思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听戏。53岁的她身材姣好,面容精致,姿态优雅,举手投足间颇有大家风范。

    退休后,张雯思更是迷上了昆曲。她觉得,昆曲是一扇窗户,透过其中可以窥见很多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最让她迷恋的是,“昆曲唱词的蕴藉典雅、唱腔的水韵合辙、身段的婀娜柔美。”

    但是,昆曲的衰落也是事实。说起昆曲她百般感叹,“在株洲没有昆曲社,也找不到热爱昆曲的朋友。”

    2018年,张雯思成立了株洲雅韵昆曲社,她是剧社里唯一成员。但她也没闲着,经常全国各地跑,参加曲会,去看、去听、去学习、去感受。

    有一次,她受邀去昆山参加全国一场昆曲曲会,在曲会上她遇见了国家一级演员朱雅,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便留下了联系方式。

    “本以为只是一次意外相逢,没想到,回到家没过多久,就接到朱雅先生的邀约电话。”张雯思说,朱雅先生出生于百年昆曲世家,在业内非常有威望。“相当于你喜欢京剧,突然一天接到梅兰芳先生的电话,简直受宠若惊,不敢相信。”

    2019年5月19日,张雯思有幸拜师朱雅先生。自此,张雯思开启了专业学习昆曲之路,还到江苏学习工尺谱,也从“哑巴曲社”变成不仅能开口唱,还能识工尺谱。

    享受昆曲之美

    一人玩昆曲总是缺少知音。

    张雯思没有停止寻找热爱昆曲的同道。她发帖子,做公益演讲,开公益课堂,不久就得到了几人的响应,散落民间的一些昆曲爱好者纷纷加入了株洲雅韵昆曲社,每周五活动一次。

    记者采访的当天,社员彭瑞玲正捧着工尺谱,一边用手打着拍子,嘴里一边哼唱着。她是南京人,学习京剧多年,得知株洲还有昆曲社,马上报名参加。她的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有时候不得不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

    湘潭的王维每周五如约而至,这是一位爱好昆曲多年的年轻人。她长相清秀,虽然工作忙碌,但总不忘与大家一起研讨昆曲,每次来都要开一两小时的车,总是风雨无阻。

    剧社最年轻的爱好者是刘沐雅,才8岁,跟着母亲李艳平一同前来学习昆曲。小朋友天生聪颖,声线也不错,唱起昆曲来,那眉眼,那手势,很是传神。

    剧社中还有位老是笑眯眯的阿姨,她说:“唱昆曲,是忙碌的生活中一道最放松的休闲活动,是慢生活的美好享受。”

    目的不一,爱好却一样。曲友们一起唱起来,一脸的认真与虔诚。

    一般而言,张雯思每周都会分享一些新知识,到下周聚会时再温习一遍,尔后再学新的。

    让昆曲的馨香飘更远

    剧社以清唱为主。对于这些业余爱好者而言,昆曲博大精深,就清唱艺术也值得钻研很久。

    大伙说昆曲,唱昆曲,说现状,谈过去,一见如故,其乐融融。

    说到昆曲的现状,他们在热爱之外是担忧。因为昆曲在今天的国内,已衰退到有“八百壮士”的说法,意思是说,国内唱昆曲的少之又少,只有八百人在苦撑。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百戏之祖,已有几百年历史,不能让它消失。”这让张雯思更有了一种要唱昆曲传扬昆曲的崇高感、使命感。

    其他社员们也感慨多多。他们说,“昆曲有最醇厚的芳香,让人品味不已。”“美得无与伦比,培养高雅情操。”

    如今,张雯思正在做《昆戏集存》的曲谱翻译。

    “工尺谱相当于五线谱,唱昆曲,首先要看得懂工尺谱。”目前同时能讲音韵学和工尺谱的老师不过三位,张雯思有幸跟随其中一位老师学习,现在学以致用,翻译曲谱,旨在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昆曲、学习昆曲、传承昆曲。

    昆曲如诗,灵气中尽藏温婉。昆曲如画,翰墨中更传雅致。昆曲如茶,犹觉神清气爽。流连其中,不觉梦回千年,沉醉古韵。张雯思和社员们希望,让更多的人品味到它的馨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