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小学的农耕博物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学生们在参观农耕博物馆。 刘毅 摄

    ▲博物馆里摆放的老物件。刘毅 摄

    ▲革命先贤程潜将军的舅舅家置办的风车,距今已有94年历史。刘毅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毅

    耧、耙、纺车、牛轭、石磨……走进瓦子坪学校的农耕博物馆,200多件耕作、生活等方面的用具摆在展室内。这些老物件带着历史的沧桑,仿佛诉说着从前的一切。

    走进博物馆,满满的农耕记忆。

    物件种类繁多,展示了久远的农耕文化

    “老师,这个大黑箱子是什么?”“老师,那个弯弯的木头呢?墙上挂着的是‘蝙蝠侠斗篷’吗”……

    “同学们,这个是风箱,那个是套牛的车轭,墙上的是下雨天穿的蓑衣。你们看,还有斗笠、犁耙……这些都是你们祖辈们小时候经常用到的东西,现在不容易见着咯!”

    这样的对话场景,刘荣福记忆犹新。“外地来参观的孩子,或本校新入学的学生,参观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懵懂无知,写满了好奇。”他说。

    刘荣福曾是该校校长,这些老物件,都是他一件一件收集过来的,放在一间面积约60平方米的活动室里,组成了一所农耕博物馆。

    墙壁上,还悬挂着“一件生产工具,就是一个劳动故事”“耕读传家久 读书济世长”等宣传字画。“提醒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要努力读书,以后让农民伯伯不那么辛苦。”该校学生钟彩蝶说,自己虽然在乡村小学,但这里有城里学校没有的农耕博物馆,感到很自豪。

    已经生锈的凿子、用石头做的石磨、用棕毛缝制而成的蓑衣、近百年历史的风车……走进其中,这些老物件,让人不由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成为打开记忆的钥匙。

    多方打听走访,6个月收集200多老物件

    一个竹子编织而成的油桶,铺上皮纸,就成了简单实用的生活用具。刘荣福如获至宝,可70多岁的娭毑却满眼不舍。

    “要不您卖给我吧。”刘荣福用商量的口吻说道。

    “新中国成立前,它就在我们家了。那时候没有塑料桶,就是靠它,挑着家里生产的茶油到长沙贩卖,换取生活物资。”老人说。

    刘荣福立马来了精神。“我帮您保管到学校的农耕博物馆里,贴上文字介绍,让子孙后代们了解过去生活的不易。”他对老人说。最终,老人无偿捐赠了。

    这是2019年夏天,刘荣福到村民家中淘老物件的情景。那年3月,还是学校校长的刘荣福,利用休息时间,骑着摩托车在村里四处转悠,多方打听谁家里还保存着以前的生产生活器具。

    瓦子坪村很大,由5个行政村合并,路窄弯多,刘荣福整整花费了半年时间,才把这些老物件收集到一起,让博物馆有了现在的模样。他乐此不疲,有时,为了收集一件器具,他骑车十多公里,再步行几公里到达农户家中。

    “除了打听,就是寻找那些土房子,因为新建了房子,一般老器具都会丢弃。”刘荣福有自己的“淘宝秘诀”,他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很淳朴,“我说给点钱,大多数人都拒绝了,因为留着也发挥不了作用,贡献出来对孩子们能起到教育作用,觉得有意义。”

    历史气息浓郁,每个物件背后都隐藏着故事

    在农耕博物馆里,有一辆风车引人注目,上面用毛笔写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民国拾陆年五月中院吉立,大坪口村欧阳智诚造。

    “这是革命先贤程潜将军的舅舅家置办的风车,在晒谷场上,靠摇动手把,带动里面的风叶,就可以吹去稻谷里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相对比较省力,至今已有94年历史,依然可以使用。”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程潜将军的舅舅家,就在钟家湾组。

    在该博物馆内,一台十分陈旧的木制纺线车,堪称“镇馆之宝”。刘荣福介绍,这是在一户老奶奶家中找到的,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组成,右边大的圆柱主要是通过转动以带动左边的小圆体的施转。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农村人穿的衣裳,基本上是自己纺线、织布。“这台纺线车至少有150年历史了,还只能把棉花条变为棉线,要做成棉布,还要另外的工具。”刘荣福说。

    “你看这石磨,非常笨重,小朋友既搬不动,也推不动。那时候不是谁家都有。”刘荣福触景生情,称小时候要吃点新鲜的东西,还要去邻家借石磨。“要吃豆腐,就得把豆子磨成粉,想吃米粑粑也要把大米磨成浆,通过它就可以在匮乏的物质生活年代,多点吃的新花样。”他说。

    “这个叫斛,是过去计量粮食用的,有100多年历史了。”刘荣福指着一个看似木桶的老物件介绍说,以前村里称稻谷不用秤,都用这种量具。

    还有滚子、刨子、煤油灯等等,都用其斑驳的印记,留存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看到了农耕时代农民的艰苦劳作。

    不愿被卖走,只想激励农村孩子努力学习

    瓦子坪学校位于醴陵市官庄镇瓦子坪村,那是全镇最偏僻的地区,距离城区约60公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儿童和老人,还有一批被遗忘的生产生活用具。

    1980年,刘荣福来到这里教书,直到去年6月退休。他扎根乡村40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山里的孩子,见识少,课余生活简单,把当地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刘荣福说,这些有历史痕迹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正在慢慢消失,逐渐被播种机、收割机和现代化的生活用具取代,以后的孩子无法知道它们的存在,不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农业智慧和劳作艰辛,他希望将老一辈人经历过的传统农耕活动告诉孩子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退休前,能为孩子们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很欣慰。”刘荣福开心地说。

    “曾经有老板愿意花几万元,想把这些老物件买走,但被我拒绝了。”刘荣福的儿子刘琼告诉记者,父亲答应过那些村民,“那些老物件或待在博物馆,或完璧归赵。”

    这两年,瓦子坪学校学生锐减,去年有46名孩子,其中小学生33名,今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4、11。因交通不便,前来参观的外地师生不多。记者了解到,若该校撤并后,镇里的学校表示将会为这些老物件提供新场所。“当然,也可以搬到城里去。若能再利用实物、照片、模型、视频等形式,既展现农耕器具,又再现生产场景,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变迁,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官庄镇一名机关干部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