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树下忆当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东明

    红军树,一个闪光的名字。它挺立在张家界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澧水河畔。1935年2月,由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召开反围剿动员大会,整训军队,并收编两千多农民武装,因此,贺龙红军与这棵千年古樟紧密联系在一起,百姓认为它就是红军的化身。“红军树”因此而得名。它见证了红军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历程,也见证了红军前仆后继、血洒疆场的英勇精神。受到世人敬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它像一位历史老人,虔诚地守望着这片红色土地,它像一座历史丰碑,镌刻红军不怕苦、不怕死,爬雪山,过草地的红色足迹,以励后人。在历史长河中,阅岁月风雨,读沧海桑田,只将万千丘壑雪藏心间。然而,百年前那腥风血雨,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艰难岁月,却时时在心中涌起层层波澜……

    秋日阳光明媚,山川层林尽染。我们乘着风儿的翅膀,踏着时间的旋律,结伴而行踏上红色之旅,追寻红军的足迹,瞻仰红军树的铮铮铁骨。车行至溪口古镇再爬上雪岭垭,我不经意地打开车窗,一抹暖阳和着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极目眺望,我们顶礼膜拜的红军树近在咫尺,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学生在这里聆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故事,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这里既是旅游景点,更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望历史,革命老区给后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记忆。一首歌,就有一个“血色浪漫”的故事,一幅画,再现了当年母送子、妻送夫、姑娘送情郎当红军,依依惜别的场景。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曾是红军杀敌的战场。“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给郎带。郎去当兵姐在家呀,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捱……催人泪下的歌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岁月。1928年夏天,红军师长贺锦斋的妻子戴桂香用这首湘西民歌与丈夫挥泪告别,一个多月后,贺锦斋在石门泥沙镇为掩护贺龙壮烈牺牲,年仅27岁。惊悉噩耗,戴桂香悲怮万分。这期间,溪口镇和澧水沿岸700多名青壮年汉子参加红军。姑娘、媳妇、大妈纳鞋底,缝冬衣,一针一线支援红军作战。红军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中,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而无往不胜。

    巍巍棉花山,高耸入云,山势陡峭,人迹罕至。1935年2月,国民党调动大军围剿红二、六军团,妄图把红军扼杀在摇篮里,棉花山阻击战在黎明前打响,当时红军非常弱小,没有精良的武器,有的战士还只有大刀长矛。敌众我寡,红军伤亡很大,退守棉花山,粮尽弹绝,当地土家族头人春胡子拍马赶到,掩护红军突出重围,保全了革命火种。“时光清浅,岁月嫣然”。当地百姓对那段历史仍津津乐道,春胡子解救了贺龙红军,土家人与红军海誓结盟,贺龙与春胡子结拜兄弟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在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内面陈列着方桌、木凳、桐油灯、蓑衣、斗篷、草鞋,还有大刀长矛,尤其是红军高于市价支付给农民的十块银元分外耀眼。据讲解员介绍,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家喻户晓,贫苦农民都跟着他闹翻身、求解放,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张家界地区,先后有6万多人参加红军,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打游击、搞暴动,后来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为了解放事业大多数人一去不复返,有的甚至满门忠烈,无名英雄遍地长眠。

    红色故事,红色记忆,红军树你是一张永不褪色的红色名片,传递红色基因,照亮新的征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