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件老物件 留存农耕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博物馆里摆放着农耕物品。 记者/刘毅 摄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廖建翔)大件的风车、石磨、脚踏打谷机,小件的竹篓、锄头、水壶……11月12日,走进瓦子坪学校农耕博物馆,鲜活的农耕记忆扑面而来。

    该校位于醴陵市官庄乡,距离城区约60公里。这里经济不发达,留守儿童居多,2019年4月,时任该校校长刘荣福着手筹建一所农耕博物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留住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

    刘荣福之子刘琼介绍,那年暑假,父亲骑着摩托车去村民家里,收集被闲置的农耕器具,得知用于学校教育资源,村民们大多愿意无偿捐赠。

    经过半年的准备,该博物馆对外开放,约60平方米的大厅内,展示了200多件老物件,并配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名称和用途一目了然。这些农耕老物件,如滚子、刨子、土车子等,对上了年纪的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生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家用物品,但对如今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

    “曾经有老板愿意花几万元,将这些老物件买走,但被拒绝了。”刘琼说,这些有历史痕迹的农具和生活用品都在慢慢消失,逐渐被播种机、收割机和现代化的生活用具取代,以后的孩子或许无法知道它们的存在。

    “父亲希望将自己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传统农耕文化告诉后辈,希望他们珍惜粮食,好好学习,长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

    我市各类民间博物馆不少于30家

    相关新闻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温琳)类似醴陵市瓦子坪学校农耕博物馆的民间博物馆,我市还有不少,它们或小隐隐于乡野,或大隐隐于闹市,是我市最基层的文化活动建筑和公共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位于城乡各地的民间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民俗馆,不少于30家。

    我市登记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有十家

    记者从市文旅广体局获悉,我市在国家文物局登记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共有十家,分别为株洲博物馆、渌口区杨得志生平业绩陈列馆、醴陵市博物馆(醴陵陶瓷博物馆)、醴陵市李立三生平业绩陈列馆、攸县博物馆(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茶陵县革命纪念馆、炎陵县博物馆、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醴陵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除了醴陵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为民办博物馆外,其他都为公办博物馆。

    除了10家已经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外,近年来,我市城乡基层陆续建设了一批博物馆、展览馆、民俗馆、纪念馆,它们大多由民间创办,分布在我市社区和乡村。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博物馆、展览馆、民俗馆、纪念馆,我市各地不少于30家,比较出名的有井墈社区株化博物馆、市海联粮科所大米文化博物馆、市传统木作文化展示传承基地等。

    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民间的博物馆、展览馆、民俗馆、纪念馆,不仅展示了我市各地城乡地方文化,扩展我市博物馆的类型,完善我市博物馆体系建设,也是活跃民间交流、反映社会发展、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我市将做好博物馆的孵化和培育

    据介绍,申办博物馆、纪念馆,馆舍的藏品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展厅要不低于400平方米,有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和陈列展览,能对社会开放。若条件符合,市文旅广体局出具审核意见,同时上报省文物局。申办者拿到省市相关部门同意设立的批文材料后,即可到市民政局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和培育。

    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积极响应政策,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做好博物馆的孵化和培育,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积极打造富有层次、具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