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念叨“抑郁” 家长如何应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市大多中小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 记者/戴凛 摄

    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日前,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采访中,不少家长对该提案的答复表示支持,并针对孩子心理健康提出了一些问题。对此,记者邀请心理专家进行了解答。

    高中生心理求助态度更消极

    今年上半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较好,能够重视心理健康,也初步具备了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但随着青少年年龄、年级的提高,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逐渐变得消极,高中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更消极。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受抑郁的负性影响最大。

    “平时也没给孩子压力,怎么会抑郁?”高二学生家长彭女士说,女儿有意无意地会提起“抑郁”这两个字,但其实家庭对孩子的学业,并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尽可能满足她生活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当他们提出带女儿去医院看心理医生时,直接被女儿一口回绝。

    “记得我读书时和家人说感觉抑郁,结果还被批评了一顿,说这是矫情。”“80后”何女士说,以前,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如果以后能加大学生抑郁筛查力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那当然是件好事。

    家长应多倾听、少说教

    “学业压力不一定来自家庭,生活的大环境中也可感受到。”市教科院心理教研员文利辉认为,彭女士等家长提到的疑问其实比较普遍。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竞争自然会有压力。因此,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倾听、少说教。如果孩子愿意说出烦恼或者担忧,家长就认真倾听。如果孩子希望听到意见,家长再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长时间情绪低落,务必及时介入,可先尝试与学校的心理老师沟通,毕竟老师比较熟悉学生的情况。如果问题严重,则最好求助正规医院的心理医生。不建议家长盲目地找网上的咨询师或不靠谱的机构。

    目前,我市中小学正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持证的心理健康老师上岗,或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随着“双减”政策推进,国家正从更高层面缓解学生和家庭的焦虑。

    要筛查,也要保护好隐私

    戴凛

    最近,“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在很多新时代家长的眼中,这是一件大好事。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筛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比如有的家长指出,视力检查后,就会收到视力矫正商家的电话。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更为特殊,一旦信息泄露,不仅会对学生本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还可能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

    因此笔者建议,在推动学生抑郁症筛查前,务必提前建立好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在体检过程中对个人信息做好数据加密,严格控制知悉范围,签订保密协议。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要采取私密的方式交流。

    另外,学校和社会都要加强对抑郁症知识的宣传,理解抑郁症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避免让大家产生“以心理疾病为耻”的错误认知。让更多有需求的学生,积极地接受心理老师或医生的干预。

  • 上一篇
  • 下一篇